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导言 | 第12-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三、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一) 以土家族习俗为主题的研究 | 第14页 |
(二) 以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 以保护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研究 | 第15页 |
(四) 以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为主题的研究 | 第15页 |
四、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相统一 | 第16页 |
(二) 理论归纳与实际分析相联系 | 第16页 |
(三) 静态描摹和动态分析相结合 | 第16页 |
五、本文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一) 研究领域的创新 | 第16-17页 |
(二)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7页 |
(三)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恩施州精神文明建设基本情况分析 | 第18-25页 |
一、恩施州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 第18-19页 |
(一) 恩施州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18页 |
(二) 恩施州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 | 第18-19页 |
二、恩施州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和成就 | 第19-22页 |
(一) 恩施州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 | 第19-21页 |
(二) 恩施州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 | 第21-22页 |
三、恩施州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 | 第22-25页 |
(一)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 第23-24页 |
(二) 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性 | 第24页 |
(三) 社会发展的相对封闭落后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土家族习俗的主要内容、功能及演变 | 第25-32页 |
一、土家族习俗的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一) 礼仪习俗 | 第25-26页 |
(二) 交际习俗 | 第26-27页 |
(三) 节日习俗 | 第27页 |
(四) 宗教信仰习俗 | 第27-28页 |
二、土家族习俗的演变 | 第28-30页 |
(一) “改土归流”以后(1732 年-1911 年) | 第28-29页 |
(二) 民国时期(1912 年-1948 年) | 第29页 |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 年-1977 年) | 第29页 |
(四) 改革开放至今(1978 年-至今) | 第29-30页 |
三、土家族习俗的功能 | 第30-32页 |
(一) 维系功能 | 第30页 |
(二) 约束功能 | 第30-31页 |
(三) 教育功能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土家族习俗与恩施州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 第32-39页 |
一、民族习俗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 | 第32-33页 |
(一) 优良的民族习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来源 | 第32页 |
(二) 优秀的民族习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特色 | 第32-33页 |
(三) 优良的民族习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体现 | 第33页 |
(四) 优良的民族习俗与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软控制功效 | 第33页 |
二、土家族习俗在恩施州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 第33-36页 |
(一) 对恩施州精神文明建设起促进作用的积极成分 | 第33-35页 |
(二) 对恩施州精神文明建设起阻碍作用的消极内容 | 第35-36页 |
三、土家族习俗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意义 | 第36-39页 |
(一) 发挥精神文明的导向作用 | 第36-37页 |
(二) 体现土家族习俗的政治资源优势 | 第37-38页 |
(三) 积极传承土家族习俗的道德资源精华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弘扬优良土家族习俗,推进恩施州精神文明建设 | 第39-48页 |
一、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 第39-42页 |
(一) 振奋民族精神,发挥凝聚力 | 第39-40页 |
(二) 保留其精髓,丰富其内容和形式 | 第40-41页 |
(三) 广泛开展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 | 第41-42页 |
二、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培养“四有”公民 | 第42-44页 |
(一) 土家族习俗是恩施州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色 | 第42-43页 |
(二) 提高人的素质,发挥其弘扬土家族习俗的自觉性 | 第43-44页 |
三、发展文化产业,保护好文化多样性 | 第44-48页 |
(一) 精神文明建设与土家族习俗相互促进有效形式 | 第44-46页 |
(二) 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实行“活态”保护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