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唐(618~907年)论文

唐代道教地理分布

内容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4页
    第一节 研究唐代道教地理的意义第8-9页
    第二节 唐代道教地理的研究现状第9-12页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主要内容第12-14页
第一章 唐代道教洞天福地地理分布——以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与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为中心第14-43页
    第一节 洞天福地考异第15-25页
        (一) 洞天考异第15-19页
        (二) 福地考异第19-25页
    第二节 洞天福地分布情况与特点第25-31页
    第三节 分布原因探析第31-34页
    结论第34-43页
第二章 唐五代道教投龙时空分布第43-68页
    第一节 唐五代投龙地域分布情况第44-59页
    第二节 唐五代投龙活动特征第59-64页
    第三节 投龙活动盛衰之原因第64-67页
    结论第67-68页
第三章 唐五代四大都市道教宫观分布第68-92页
    第一节 四大都市道教宫观的地理分布第69-88页
        (一) 长安道教宫观第69-77页
        (二) 洛阳道教宫观第77-80页
        (三) 扬州道教宫观第80-83页
        (四) 成都道教宫观第83-88页
    第二节 四大都市宫观分布特点第88-89页
    第三节 四大都市宫观分布之原因第89-91页
    结论第91-92页
第四章 唐代基层社会的道教信仰第92-107页
    第一节 唐代有关造像等道教活动的风气及其兴盛的原因第93-95页
        (一) 唐代的道教造像活动第93-94页
        (二) 道教造像风气兴盛的原因第94-95页
    第二节 唐代基层道教信仰的情况第95-99页
        (一) 游化各地的道士第96-98页
        (二) 道教在城市下层与乡村的传布第98-99页
    第三节 道教与基层民众的生活第99-101页
        (一) 地方道教信仰的团体第99-101页
        (二) 道教的节庆第101页
    第四节 道教在基层社会的作用第101-105页
        (一) 社会整合功能第102-104页
        (二) 日常生活和价值标准第104-105页
    结论第105-107页
结语第107-110页
附录A: 汉唐“天狗”考释第110-117页
附录B: 天象与世变: 汉唐时期的“枉矢”星占第117-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8页
后记第138-140页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科研成果清单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
下一篇:《唐会要》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