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InSAR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InSAR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2 InSAR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红河断裂带运动特征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论文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6-19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论文数据 | 第19-24页 |
2.1 红河断裂带北、中段概况 | 第19-21页 |
2.2 研究区分布范围及选区依据 | 第21-22页 |
2.3 论文数据 | 第22-24页 |
第3章 InSAR技术原理 | 第24-34页 |
3.1 D-InSAR技术原理 | 第24-28页 |
3.2 PS-InSAR原理及干涉相位组成 | 第28-30页 |
3.3 PS-InSAR技术数据基本处理流程 | 第30-32页 |
3.4 PS-InSAR技术监测断裂带技术难点 | 第32-34页 |
第4章 红河断裂带北、中段地壳形变特征 | 第34-63页 |
4.1 研究区降轨数据处理及PS点质量分析 | 第34-48页 |
4.1.1 北段降轨数据处理 | 第34-39页 |
4.1.2 北段PS点质量分析 | 第39-41页 |
4.1.3 中段降轨数据处理 | 第41-46页 |
4.1.4 中段PS点质量分析 | 第46-48页 |
4.2 红河断裂带北段PS-InSAR结果 | 第48-49页 |
4.3 河断裂带中段PS-InSAR结果 | 第49-50页 |
4.4 红河断裂带北、中段走滑速率反演 | 第50-56页 |
4.5 升降轨PS-InSAR观测反演沉降与水平向位移试验 | 第56-63页 |
4.5.1 升降轨数据融合分解LOS向速率原理 | 第56-61页 |
4.5.2 升降轨融合结果与GPS观测值对比 | 第61-63页 |
第5章 红河断裂带北、中段地壳形变时空演化 | 第63-65页 |
5.1 红河断裂带北段地壳形变时空演化 | 第63页 |
5.2 红河断裂带中段地壳形变时空演化 | 第63-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问题 | 第65-66页 |
6.3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 A:图附录 | 第74-75页 |
附录 B:表附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