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滨海湿地重金属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5 预期目标 | 第16页 |
|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1.6.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1.6.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1.7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18-19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4页 |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9页 |
| 2.2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 2.3 气候特征 | 第20-21页 |
| 2.4 地层 | 第21-22页 |
| 2.5 水文特征 | 第22页 |
| 2.5.1 入境河流 | 第22页 |
| 2.5.2 水体盐度和温度 | 第22页 |
| 2.5.3 海流 | 第22页 |
| 2.6 构造特征 | 第22-24页 |
| 第3章 样品及方法 | 第24-34页 |
| 3.1 采样点位置的选择 | 第24-25页 |
| 3.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第25-26页 |
| 3.3 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26-28页 |
| 3.3.1 粒度分析方法选择 | 第26页 |
| 3.3.2 唐山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26-28页 |
| 3.4 重金属分析与测试 | 第28-34页 |
| 3.4.1 原子吸收光谱法 | 第29-30页 |
| 3.4.2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 | 第30-31页 |
| 3.4.3 X射线荧光光谱法 | 第31-34页 |
| 第4章 沉积物类型及环境分析 | 第34-58页 |
| 4.1 唐山滨海湿地沉积物类型 | 第34-41页 |
| 4.1.1 粒级的划分 | 第34-35页 |
| 4.1.2 沉积物粒度命名 | 第35-38页 |
| 4.1.3 沉积物矿物成分分析 | 第38-41页 |
| 4.2 唐山滨海湿地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41-49页 |
| 4.2.1 粒度参数 | 第41-44页 |
| 4.2.2 粒度曲线 | 第44-46页 |
| 4.2.3 粒度参数的环境判别公式 | 第46页 |
| 4.2.4 结果与讨论 | 第46-49页 |
| 4.3 沉积环境分析 | 第49-57页 |
| 4.3.1 陆相和海相沉积的地球化学分析 | 第50-52页 |
| 4.3.2 氧化还原状态的地球化学分析 | 第52-54页 |
| 4.3.3 古气候地球化学分析 | 第54-56页 |
| 4.3.4 沉积物物源特征 | 第56-57页 |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8-79页 |
| 5.1 重金属元素的选取 | 第58页 |
| 5.2 重金属的含量水平 | 第58-59页 |
| 5.3 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 | 第59-69页 |
| 5.3.1 重金属元素的水平分布特征 | 第59-67页 |
| 5.3.2 重金属元素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67-69页 |
| 5.4 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 | 第69-71页 |
| 5.4.1 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 第69-70页 |
| 5.4.2 重金属与沉积物类型相关性 | 第70-71页 |
| 5.5 重金属元素的聚类分析 | 第71-73页 |
| 5.6 重金属元素的主成分分析 | 第73-74页 |
| 5.7 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规律 | 第74-78页 |
| 5.8 小结 | 第78-79页 |
| 第6章 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79-90页 |
| 6.1 地累积指数法 | 第79-82页 |
| 6.2 综合因子法 | 第82-83页 |
| 6.3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 第83-87页 |
| 6.3.1 用Cd评价 | 第84-85页 |
| 6.3.2 用RI评价 | 第85-87页 |
| 6.4 生物效应浓度法 | 第87-89页 |
| 6.5 小结 | 第89-90页 |
| 结论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导师简介 | 第98-99页 |
| 作者简介 | 第99-10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