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1 纳米技术概述 | 第13-14页 |
1.2.2 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3 纳米金属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基本原理和方法概述 | 第20-40页 |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 | 第20-22页 |
2.2 初始化条件设定和边界条件设定 | 第22-24页 |
2.2.1 初始化条件的设定 | 第22-23页 |
2.2.2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23-24页 |
2.3 势函数 | 第24-28页 |
2.4 分子力学运动方程的数值求解 | 第28-34页 |
2.5 系统控制方法 | 第34-37页 |
2.5.1 调温度控制方法 | 第34-35页 |
2.5.2 调压力控制方法 | 第35-36页 |
2.5.3 温度矫正 | 第36-37页 |
2.6 模拟的输出量 | 第37-39页 |
2.6.1 能量 | 第37-38页 |
2.6.2 径向分布函数 | 第38页 |
2.6.3 应变与应力 | 第38-3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双轴拉伸下孔洞对铜纳米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0-60页 |
3.1 基本理论和模型 | 第40-41页 |
3.2 纳米板的力学性能 | 第41-45页 |
3.3 孔洞半径的影响 | 第45-48页 |
3.4 孔洞位置的影响 | 第48-56页 |
3.4.1 对称加载 | 第49-52页 |
3.4.2 非对称加载 | 第52-56页 |
3.5 不同半径比孔洞的影响 | 第56-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三轴拉伸下不同孔洞铜纳米立方体的力学性能 | 第60-83页 |
4.1 创建模型 | 第60页 |
4.2 力学量 | 第60-61页 |
4.3 [100]铜纳米立方三轴拉伸输出结果及讨论 | 第61-67页 |
4.3.1 原子数模型 | 第61-62页 |
4.3.2 模型的力学性能 | 第62-65页 |
4.3.3 不同尺寸孔洞的力学效应 | 第65-66页 |
4.3.4 变形 | 第66-67页 |
4.4 [110]铜纳米立方三轴拉伸输出结果及讨论 | 第67-75页 |
4.4.1 能量 | 第67-69页 |
4.4.2 自然应变 | 第69-70页 |
4.4.3 应力 | 第70-74页 |
4.4.4 变形 | 第74-75页 |
4.5 [111]铜纳米立方三轴拉伸输出结果及讨论 | 第75-82页 |
4.5.1 能量 | 第75-76页 |
4.5.2 自然应变 | 第76-78页 |
4.5.3 应力 | 第78-81页 |
4.5.4 变形 | 第81-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单晶铜纳米椭球壳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第83-96页 |
5.1 基本理论与模型 | 第83-84页 |
5.2 不同厚度的纳米球壳 | 第84-87页 |
5.3 不同半径比的纳米球壳 | 第87-90页 |
5.4 不同速率下的纳米椭球壳 | 第90-95页 |
5.4.1 椭球孔洞下的力学性能研究 | 第90-93页 |
5.4.2 球形孔洞下的力学性能研究 | 第93-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