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力学论文--固体力学论文--变形固体动力学论文--散体力学论文

颗粒物质有效物性及动力学行为的理论和数值计算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2-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9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颗粒物质的有效物性第16-20页
        1.2.1 有效热导率第17-18页
        1.2.2 力学行为和弹性模量第18-20页
    1.3 颗粒物质中的力网络第20-21页
    1.4 颗粒物质的动力学行为第21-26页
        1.4.1 密实动力学第22-24页
        1.4.2 密度分离第24-26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第26-29页
        1.5.1 研究意义第26-27页
        1.5.2 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2章 颗粒物质的有效物性第29-47页
    2.1 球床结构第29-31页
    2.2 有效物性第31-46页
        2.2.1 有效密度第31-32页
        2.2.2 有效比热第32页
        2.2.3 有效热膨胀系数第32-34页
        2.2.4 有效热导率第34页
        2.2.5 有效弹性模量第34-46页
    2.3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3章 颗粒物质有效热导率的理论计算模型第47-79页
    3.1 理论研究方法第47-49页
    3.2 理论建模第49-59页
        3.2.1 有效热导率的分析第50页
        3.2.2 颗粒的变形第50-51页
        3.2.3 导热部分第51-54页
        3.2.4 对流部分第54-55页
        3.2.5 辐射部分第55-59页
        3.2.6 计算流程第59页
    3.3 参数的确定第59-66页
        3.3.1 修正因子ζ的初步估计第60-63页
        3.3.2 参数C的确定第63-66页
    3.4 模型验证与分析第66-77页
        3.4.1 规则球床中的比较第66-69页
        3.4.2 随机球床中的比较第69-77页
    3.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4章 颗粒物质有效热导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9-103页
    4.1 理论模型第79-81页
    4.2 影响因素的影响第81-101页
        4.2.1 填充因子第82-83页
        4.2.2 颗粒尺寸第83-87页
        4.2.3 固体颗粒发射率第87-88页
        4.2.4 颗粒间接触面积第88-91页
        4.2.5 填充气体第91-94页
        4.2.6 气体流动第94-97页
        4.2.7 气体压强第97-101页
    4.3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5章 颗粒物质的动力学行为第103-143页
    5.1 离散元方法第103-105页
    5.2 压力循环下颗粒材料的行为第105-117页
        5.2.1 数值实验方案第106-108页
        5.2.2 密实动力学第108-111页
        5.2.3 填充结构的硬化第111-114页
        5.2.4 力链中的“压力”缓解第114-117页
    5.3 二元颗粒混合物中的热膨胀和热波动效应第117-129页
        5.3.1 数值实验方案第118-120页
        5.3.2 结果与讨论第120-129页
    5.4 颗粒物质中的能量重新分配动力学第129-138页
        5.4.1 数值实验方案第130-131页
        5.4.2 结果与讨论第131-138页
    5.5 热循环引起的颗粒系统内能量重新分割第138-140页
    5.6 本章小结第140-143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43-145页
    6.1 本文内容总结第143-144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144-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7页
附录 单尺寸球床有效热导率理论计算的程序清单第157-163页
致谢第163-16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65-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液态金属湍流换热的直接数值模似研究
下一篇:基于LHC上ATLAS探测器收集的13TeV质子与质子对撞数据寻找异味双轻子衰变的重中性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