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基于硝基烯的不对称有机催化串联反应研究进展 | 第10-26页 |
| 1.1 前言 | 第10页 |
| 1.2 手性仲胺催化 | 第10-15页 |
| 1.3 手性伯胺催化 | 第15-16页 |
| 1.4 双功能氢键催化 | 第16-18页 |
| 1.5 多功能氢键催化 | 第18-19页 |
| 1.6 双催化剂催化 | 第19-21页 |
| 1.7 总结 | 第21页 |
| 1.8 参考文献 | 第21-26页 |
| 第二章 新型多功能催化剂的设计、合成 | 第26-50页 |
| 2.1 前言 | 第26-27页 |
| 2.2 催化剂的设计 | 第27-28页 |
| 2.3 催化剂的合成 | 第28-32页 |
| 2.3.1 基于环己二胺衍生的叔胺手性骨架的多功能催化剂(Ⅰa-Ⅰo)的合成 | 第28-30页 |
| 2.3.2 9-氨基金鸡纳碱衍生的多功能催化剂(Ⅱa-Ⅱe) | 第30-31页 |
| 2.3.3 6-氨基奎宁衍生的多功能催化剂(Ⅲa-Ⅲd) | 第31-32页 |
| 2.4 实验部分 | 第32-48页 |
| 2.4.1 仪器和试剂 | 第32页 |
| 2.4.2 手性多功能催化剂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32-48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2.6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 第三章 多功能催化剂催化“两组份”的oxa-Michael/Mannich串联反应研究 | 第50-74页 |
| 3.1 课题的提出 | 第50页 |
| 3.2 课题的设计 | 第50-51页 |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 3.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1-56页 |
| 3.3.2 底物的拓展 | 第56-58页 |
| 3.3.3 多功能催化剂催化oxa-Michael/Mannich串联反应机理研究 | 第58-59页 |
| 3.3.4 oxa-Michael/Mannich串联产物的衍生 | 第59页 |
| 3.4 实验部分 | 第59-71页 |
| 3.4.1 催化反应实验步骤及催化产物表征 | 第59-70页 |
| 3.4.2 4-氨基色满还原合成3,4-二氨基色满的实验步骤 | 第70-71页 |
| 3.5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第四章 多功能有机催化剂催化“三组份”的sulfa-Michael/Mannich串联反应研究 | 第74-90页 |
| 4.1 前言 | 第74-76页 |
| 4.1.1 含硫化合物的“两组份”串联反应研究进展 | 第74-75页 |
| 4.1.2 含硫化合物的”三组份”串联反应研究进展 | 第75-76页 |
| 4.2 课题的提出和设计 | 第76-77页 |
| 4.3 多功能催化剂催化的“三组份”sulfa-Michael/Mannich串联反应研究 | 第77-84页 |
| 4.3.1 催化剂及条件的筛选 | 第77-83页 |
| 4.3.2 底物苯硫酚的筛选 | 第83-84页 |
| 4.3.3 “三组份”sulfa-Michael/Mannich串联反应机理初步探讨 | 第84页 |
| 4.4 实验部分 | 第84-87页 |
| 4.5 小结 | 第87页 |
| 4.6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 5.1 多功能催化剂催化“两组份”的oxa-Michael/Mannich串联反应研究 | 第90-91页 |
| 5.2 多功能催化剂催化“三组份”的sulfa-Michael/Mannich串联反应研究 | 第91-92页 |
| 附录:部分化合物图谱 | 第92-150页 |
| 研究生期间完成论文情况 | 第150-152页 |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