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潮流计算的发展综述 | 第10-11页 |
| 1.2.1 潮流计算方法简述 | 第10-11页 |
| 1.2.2 系统节点类型说明 | 第11页 |
| 1.3 电压稳定研究的发展综述 | 第11-16页 |
| 1.3.1 静态电压稳定基本内容 | 第12页 |
| 1.3.2 静态电压稳定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1.3.3 静态电压失稳原因 | 第14-15页 |
| 1.3.4 连续潮流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 第2章 求取PV曲线的节点转换潮流算法原理 | 第18-26页 |
| 2.1 引言 | 第18页 |
| 2.2 牛顿-拉夫逊法的数学思想描述 | 第18-20页 |
| 2.3 矩阵特征值、奇异性与谱半径 | 第20-22页 |
| 2.3.1 矩阵特征值 | 第20页 |
| 2.3.2 矩阵正交化 | 第20-21页 |
| 2.3.3 矩阵奇异性(SVD) | 第21-22页 |
| 2.3.4 矩阵谱半径 | 第22页 |
| 2.4 连续潮流法的基本原理 | 第22-24页 |
| 2.4.1 预测步实例化 | 第23-24页 |
| 2.4.2 校正步实例化 | 第24页 |
| 2.5 灵敏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节点转换求取PV曲线的理论框架及算法 | 第26-42页 |
| 3.1 引言 | 第26页 |
| 3.2 2节点P-V曲线的电路模型 | 第26-27页 |
| 3.3 节点转换理论 | 第27-35页 |
| 3.3.1 电力系统的等值化简 | 第27-28页 |
| 3.3.2 节点转换理论 | 第28-31页 |
| 3.3.3 两节点系统的程序设计 | 第31-35页 |
| 3.4 直角坐标下利用PQ-QV节点转换的牛顿-拉夫逊法 | 第35-37页 |
| 3.4.1 PQ、PV节点方程 | 第35-36页 |
| 3.4.2 QV节点方程 | 第36-37页 |
| 3.5 极坐标下利用PQ-QV节点转换的牛顿-拉夫逊法 | 第37-38页 |
| 3.5.1 PQ、PV节点方程 | 第37-38页 |
| 3.5.2 QV节点方程 | 第38页 |
| 3.6 基于极坐标牛顿-拉夫逊法的系统薄弱节点分析 | 第38-41页 |
| 3.6.1 奇异值分解 | 第38-39页 |
| 3.6.2 奇异值求解步骤 | 第39-41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程序设计及算例分析 | 第42-58页 |
| 4.1 引言 | 第42页 |
| 4.2 算法的程序设计 | 第42-47页 |
| 4.2.1 直角坐标下修正方程的改变及算法流程 | 第42-44页 |
| 4.2.2 极坐标下修正方程的改变及算法流程 | 第44-47页 |
| 4.3 IEEE 9节点系统 | 第47-51页 |
| 4.4 IEEE 43节点测试系统 | 第51-5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4-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附录 | 第67-71页 |
| 附录1 IEEE 9节点系统 | 第67-68页 |
| 附录2 IEEE 43节点系统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