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土、砖、石、竹、木结构论文--竹、木结构论文--木结构论文

古建木构架纠偏复位工艺技术体系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理论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纠偏工具的发展现状第16-17页
    1.3 纠偏复位技术体系的构成第17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第17-19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技术路线图第18-19页
2 纠偏复位施工技术措施第19-29页
    2.1 施工方案第19-22页
        2.1.1 修缮原则及注意事项第19-20页
        2.1.2 施工方案的选择第20-22页
    2.2 前处理技术第22-25页
        2.2.1 文物保护措施第22-23页
        2.2.2 拆卸落架技术第23-24页
        2.2.3 嵌补、加固技术第24-25页
    2.3 施工工艺第25-26页
        2.3.1 加载制度第25页
        2.3.2 纠偏施工第25-26页
    2.4 复位进程的监控第26-27页
    2.5 纠偏复位效果的确认与加固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歪闪结构分析与复位力系研究第29-41页
    3.1 结构分析第29-35页
        3.1.1 基本构成第29-32页
        3.1.2 歪闪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第32-35页
    3.2 复位力系模型的研究第35-40页
        3.2.1 分析工具与有限元基本理论第35-36页
        3.2.2 复位模型的建立第36页
        3.2.3 节点的处理第36-39页
        3.2.4 加载计算和结果分析第39-40页
    3.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4 古建木结构半自动控制纠偏复位装置的研制第41-61页
    4.1 研制目的与功能要求第41-42页
        4.1.1 研制目的第41页
        4.1.2 功能要求第41-42页
    4.2 结构设计第42-51页
        4.2.1 整体设计第42-44页
        4.2.2 细部设计第44-46页
        4.2.3 结构验算第46-51页
    4.3 产品设计阐述与操作调试第51-60页
        4.3.1 产品设计阐述第51-57页
        4.3.2 操作方法第57-58页
        4.3.3 装置调试第58-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5 纠偏复位技术应用探讨第61-83页
    5.1 探讨案例一:山西飞云楼第61-68页
        5.1.1 柱网布置及歪闪变形状况第62-63页
        5.1.2 建立模型第63-64页
        5.1.3 加载计算第64-68页
    5.2 探讨案例二:扬州周扶九盐商住宅模型第68-70页
    5.3 试验的主要内容与目的第70页
        5.3.1 主要内容第70页
        5.3.2 试验目的第70页
    5.4 试验方案设计第70-76页
        5.4.1 模型的设计制作第70-74页
        5.4.2 纠偏装置的选用第74页
        5.4.3 试验测量方案第74-75页
        5.4.4 加载制度第75-76页
    5.5 柱网倾斜工况下的纠偏复位试验第76-80页
        5.5.1 传统工具试验第76-78页
        5.5.2 半自动纠偏装置试验第78-80页
    5.6 柱脚沉降工况下的纠偏复位试验第80-82页
        5.6.1 传统工具第80-81页
        5.6.2 自动纠偏装置第81-82页
    5.7 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第82页
    5.8 本章小结第82-8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6.1 结论第83-84页
    6.2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致谢第88-8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业综合体裙房造型设计探讨
下一篇:R~1中的谱集和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