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下A县构建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个案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13页 |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第13-16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3.2 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第2章 现行公务员激励机制概述 | 第18-22页 |
2.1 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演变 | 第18-19页 |
2.1.1 管理机制 | 第18页 |
2.1.2 法律机制 | 第18-19页 |
2.2 现行的公务员激励机制 | 第19-20页 |
2.2.1 公务员工资机制 | 第19页 |
2.2.2 公务员地区津贴、岗位津贴 | 第19-20页 |
2.2.3 公务员各种福利激励机制 | 第20页 |
2.3 现行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特点 | 第20-22页 |
第3章 A县公务员激励机制现状与特征研究 | 第22-32页 |
3.1 调查问卷情况 | 第22-28页 |
3.1.1 调查的目的及做法 | 第22页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2页 |
3.1.3 调查样本的选择 | 第22-23页 |
3.1.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3-24页 |
3.1.5 公务员需求的总体分析 | 第24-25页 |
3.1.6 激励整体需求的描述性分析 | 第25-27页 |
3.1.7 双因素理论分析 | 第27-28页 |
3.2 A县公务员的群体特征 | 第28-30页 |
3.2.1 A县概况 | 第28页 |
3.2.2 A县公务员群体特征 | 第28-29页 |
3.2.3 A县公务员的生存现状 | 第29-30页 |
3.2.4 A县现行激励机制的独特性与研究意义 | 第30页 |
3.3 A县公务员激励机制现状与特征研究 | 第30-32页 |
3.3.1 A县公务员现行激励机制分析 | 第30页 |
3.3.2 A县公务员现行激励机制特征分析 | 第30-32页 |
第4章 A县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 第32-40页 |
4.1 A县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6页 |
4.1.1 薪酬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4.1.2 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4.1.3 晋升依据不合理 | 第34-36页 |
4.2 A县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根源剖析 | 第36-40页 |
4.2.1 政治体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 第36-37页 |
4.2.2 经济方面对激励的制约 | 第37-38页 |
4.2.3 思想方面对激励的不利影响 | 第38-40页 |
第5章 构建A县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 | 第40-45页 |
5.1 国内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价值及启示 | 第40-41页 |
5.1.1 国内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价值 | 第40-41页 |
5.1.2 启示 | 第41页 |
5.2 坚持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原则 | 第41-42页 |
5.2.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第41-42页 |
5.2.2 兼顾差异化原则 | 第42页 |
5.2.3 效益兼顾的原则 | 第42页 |
5.3 精神与物质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 | 第42-43页 |
5.4 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 | 第43-45页 |
5.4.1 薪酬制度的科学合理建设 | 第43-44页 |
5.4.2 晋升制度的调整 | 第44页 |
5.4.3 考核制度的调整 | 第44页 |
5.4.4 福利制度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6.1 结论 | 第45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