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垃圾渗滤液浓水的来源及水质特征 | 第10-12页 |
1.2.1 垃圾渗滤液浓水的来源 | 第10-11页 |
1.2.2 垃圾渗滤液浓水的水质特征 | 第11页 |
1.2.3 垃圾渗滤液浓水处理现状 | 第11-12页 |
1.3 电絮凝、类电芬顿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电絮凝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2 类电芬顿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电絮凝-类电芬顿耦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 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实验装置与材料 | 第20-21页 |
2.1.1 实验装置 | 第20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 实验用水与水质 | 第21-22页 |
2.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3.1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 第22页 |
2.3.2 其他指标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4 数据处理与计算 | 第23-25页 |
第3章 电絮凝与类电芬顿工艺试验的条件优化 | 第25-40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电絮凝工艺的条件优化 | 第25-31页 |
3.2.1 电压 | 第25-26页 |
3.2.2 pH | 第26-29页 |
3.2.3 电解时间 | 第29-30页 |
3.2.4 搅拌 | 第30-31页 |
3.3 类电芬顿试验的条件优化 | 第31-38页 |
3.3.1 类电芬顿可行性探究 | 第32-33页 |
3.3.2 投铁方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3 pH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4 铁化合物种类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5 投铁浓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6 类电芬顿用于渗滤液浓水的效能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电絮凝—类电芬顿耦合工艺的处理垃圾渗滤液浓水的效能 | 第40-49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耦合工艺可行性研究 | 第40-41页 |
4.3 电絮凝—类电芬顿耦合工艺的优化 | 第41-47页 |
4.3.1 pH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2 废水中悬浮物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3 电压的影响 | 第44-46页 |
4.3.4 极板间距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电絮凝—类电芬顿耦合工艺去除垃圾渗滤液浓水污染物的途径及机理 | 第49-60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耦合工艺处理效能及污染物去除途径 | 第49-56页 |
5.2.1 耦合工艺各个单元处理效果分布 | 第49-52页 |
5.2.2 耦合工艺与单独工艺对比 | 第52-56页 |
5.3 耦合工艺的机理探究 | 第56-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