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基于氧化制硫法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构筑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34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 锂硫电池概述第15-18页
        1.2.1 锂硫电池工作原理第15-17页
        1.2.2 锂硫电池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第17-18页
    1.3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第18-30页
        1.3.1 碳硫复合物正极材料第19-26页
        1.3.2 高分子硫复合物正极材料第26-28页
        1.3.3 极性化合物硫复合物正极材料第28-30页
    1.4 正极载硫方法第30-32页
        1.4.1 物理法载硫第30页
        1.4.2 化学法载硫第30-32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第34-39页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第34-36页
        2.1.1 实验药品第34-35页
        2.1.2 实验设备第35-36页
    2.2 测试与表征方法第36-37页
        2.2.1 X射线衍射(XRD)第36页
        2.2.2 拉曼光谱(Raman)第36页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6页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6-37页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37页
        2.2.6 比表面积测试(BET)第37页
        2.2.7 热重分析(TGA)第37页
    2.3 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评价第37-39页
        2.3.1 电池组装第37-38页
        2.3.2 充放电测试第38页
        2.3.3 循环伏安测试第38页
        2.3.4 交流阻抗测试第38页
        2.3.5 可视化放电实验第38-39页
第3章 原位氧化合成空心碳硫复合物及性能研究第39-56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硫化锌前驱体合成及影响因素第39-44页
        3.2.1 反应物种类的影响第40-42页
        3.2.2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42-43页
        3.2.3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3页
        3.2.4 反应物浓度的影响第43-44页
    3.3 碳包覆工艺研究第44-46页
        3.3.1 碳源选择第44-45页
        3.3.2 烧结温度的影响第45-46页
    3.4 原位氧化工艺研究第46-50页
        3.4.1 氧化剂的选择第46-47页
        3.4.2 氧化机理探讨第47-48页
        3.4.3 氧化剂用量的研究第48-50页
    3.5 碳硫复合物的硫含量调控及性能评价第50-55页
        3.5.1 硫含量调控第50-52页
        3.5.2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2-55页
    3.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加强物理固硫的空心碳硫复合物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第56-84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簇状微胶囊结构空心碳硫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56-69页
        4.2.1 簇状结构及固硫功能设计第56-58页
        4.2.2 簇状硫化锌前驱体制备及微孔碳包覆第58-60页
        4.2.3 簇状微胶囊碳硫复合物合成及表征第60-66页
        4.2.4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6-69页
    4.3 红毛丹状空心碳硫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69-82页
        4.3.1 三孔功能分化的结构设计第69-71页
        4.3.2 红毛丹状硫化锌前驱体制备及微孔碳包覆第71-73页
        4.3.3 红毛丹状碳硫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73-79页
        4.3.4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79-82页
    4.4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5章 兼顾化学吸附的氮掺杂碳硫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第84-112页
    5.1 引言第84-85页
    5.2 二维花状氮掺杂碳硫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85-98页
        5.2.1 二维氮掺杂碳硫复合物的合成设计第85-86页
        5.2.2 有机铁盐前驱体的合成第86-88页
        5.2.3 二维氮掺杂空心碳硫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第88-93页
        5.2.4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93-98页
    5.3 三维簇状氮掺杂空心碳硫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98-111页
        5.3.1 三维簇状氮掺杂空心碳硫复合物的合成设计第98-100页
        5.3.2 有机锌源的选择及微孔碳包覆第100-102页
        5.3.3 三维簇状氮掺杂碳硫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第102-107页
        5.3.4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107-111页
    5.4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6章 双效固硫W_(18)O_(49)@S@PPY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第112-125页
    6.1 引言第112页
    6.2 氧化钨载体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第112-117页
        6.2.1 极性化合物吸附性能考察第112-113页
        6.2.2 W_(18)O_(49)的可控制备及物理表征第113-115页
        6.2.3 W_(18)O_(49)的吸附效果及机理研究第115-117页
    6.3 氧化钨/硫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第117-121页
        6.3.1 W_(18)O_(49)@S的合成及物理表征第117-119页
        6.3.2 W_(18)O_(49)@S@PPy的合成及双效固硫功能设计第119-121页
    6.4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121-124页
    6.5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结论第125-126页
创新点第126页
展望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44-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个人简历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MIm][BF4]-EtOH体系电沉积CIGS薄膜的工艺与共沉积行为
下一篇:FexCo1-x/C与C@C吸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