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1-17页 |
1.临床资料 | 第11-13页 |
2.方法 | 第13-17页 |
2.1 研究步骤 | 第13-15页 |
2.2 给药方式 | 第15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2.3.1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 第15页 |
2.3.2 患髋Harris评分 | 第15页 |
2.3.3 并发症的发生率 | 第15-16页 |
2.3.4 健侧骨密度检测 | 第16页 |
2.3.5 VAS疼痛评分比较 | 第16页 |
2.3.6 观察方法 | 第16页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7-23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7-23页 |
3.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 第17-18页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第18-22页 |
3.2.1 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对比 | 第18-19页 |
3.2.2 两组髋关节功能对比 | 第19-20页 |
3.2.3 两组健侧髋部BMD对比 | 第20-21页 |
3.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 第21页 |
3.2.5 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 | 第21-22页 |
3.3 不良反应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 第23-36页 |
4.讨论 | 第23-35页 |
4.1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认识 | 第23-24页 |
4.2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认识与治疗 | 第24-25页 |
4.3 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现状 | 第25-30页 |
4.4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分析 | 第30-35页 |
4.4.1 唑来膦酸的作用机理 | 第30页 |
4.4.2 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4.4.3 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4.4.4 两组健侧髋部BMD情况比较分析 | 第32-33页 |
4.4.5 两组髋部骨痛比较分析 | 第33页 |
4.4.6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4.4.7 唑来膦酸的常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分析 | 第34-35页 |
5.结论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问题与展望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综述 | 第4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