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0.1.1 选题缘由 | 第8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0.2.1 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 第8-9页 |
0.2.2 青春版《牡丹亭》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0.3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与理论基础 | 第11-14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0.3.2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0.3.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0.3.4 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昆曲《牡丹亭》及其国内外传播状况概述 | 第14-21页 |
1.1 昆曲、《牡丹亭》与中国文化 | 第14-16页 |
1.1.1 昆曲与中国文化 | 第14-15页 |
1.1.2 《牡丹亭》与至情观 | 第15-16页 |
1.2 昆曲《牡丹亭》国内外传播概述 | 第16-21页 |
1.2.1 昆曲《牡丹亭》国内传播概述 | 第16-18页 |
1.2.2 昆曲《牡丹亭》国外传播概述 | 第18-21页 |
第二章 青春版《牡丹亭》与中西方受众反馈 | 第21-39页 |
2.1 中西方受众反馈量化统计 | 第21-28页 |
2.1.1 中方受众反馈量化统计 | 第22-25页 |
2.1.2 西方受众反馈量化统计 | 第25-28页 |
2.2 中西方受众反馈相同点 | 第28-32页 |
2.2.1 戏剧文本层面 | 第28-29页 |
2.2.2 舞台呈现层面 | 第29-31页 |
2.2.3 文化传承与跨文化比较层面 | 第31-32页 |
2.3 中西方受众反馈不同点 | 第32-39页 |
2.3.1 戏剧文本层面 | 第32-33页 |
2.3.2 舞台呈现层面 | 第33-34页 |
2.3.3 文化传承与跨文化比较层面 | 第34-39页 |
第三章 青春版《牡丹亭》国内外传播成功的启示 | 第39-49页 |
3.1 控制分析与内容研究 | 第39-44页 |
3.1.1 文化自觉理论 | 第39-40页 |
3.1.2 主创团队的文化自觉 | 第40-42页 |
3.1.3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与戏剧美学的中国表达 | 第42-44页 |
3.2 受众分析与传播策略评价 | 第44-49页 |
3.2.1 目标受众定位准确 | 第44-46页 |
3.2.2 受众需求的满足 | 第46-47页 |
3.2.3 营销传播策略的成功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附录1: 中方受众反馈文献来源表 | 第50-52页 |
附录2: 西方受众反馈文献来源表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