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2-14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5-16页 |
1.4 核心概念 | 第16-19页 |
1.4.1 关怀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1.4.2 关怀道德的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9-44页 |
2.1 关怀道德的理论与思想基础 | 第19-30页 |
2.1.1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关怀道德 | 第19-22页 |
2.1.2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视域下的关怀道德 | 第22-25页 |
2.1.3 道德伦理学视域下的关怀道德 | 第25-27页 |
2.1.4 教育学与心理学视域下的关怀道德 | 第27-30页 |
2.2 关怀道德的代际传承 | 第30-35页 |
2.2.1 代际传承的相关概念 | 第31-33页 |
2.2.2 道德的代际传承 | 第33-35页 |
2.3 家庭教育对关怀道德的影响 | 第35-44页 |
2.3.1 家庭教育的概述 | 第35-36页 |
2.3.2 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理论 | 第36-37页 |
2.3.3 家庭教育中关怀道德的代际传递 | 第37-44页 |
第3章 问题提出 | 第44-50页 |
3.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44-48页 |
3.1.1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对关怀道德的忽视 | 第44-45页 |
3.1.2 对关怀道德代际传承的研究较少 | 第45-47页 |
3.1.3 家庭教育对关怀道德的价值弱化 | 第47-48页 |
3.2 研究思路 | 第48页 |
3.3 研究目的 | 第48-49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49-50页 |
第4章 研究方法 | 第50-54页 |
4.1 被试选取 | 第50页 |
4.2 研究工具 | 第50-52页 |
4.3 研究程序 | 第52-53页 |
4.3.1 问卷编制 | 第52页 |
4.3.2 问卷施测 | 第52-53页 |
4.4 统计方法 | 第53-54页 |
第5章 统计结果 | 第54-72页 |
5.1 关怀道德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6页 |
5.1.1 关怀道德的描述统计分析 | 第54-55页 |
5.1.2 关怀道德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6页 |
5.2 关怀道德的年代横断分析 | 第56-59页 |
5.2.1 关怀道德的年代横断描述统计分析 | 第56-58页 |
5.2.2 关怀道德的年代横断差异分析 | 第58-59页 |
5.3 关怀道德的代际传递分析 | 第59-64页 |
5.3.1 代际的正向传递 | 第59-62页 |
5.3.2 代际的逆向传递 | 第62-63页 |
5.3.3 代际变迁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64页 |
5.4 家庭教育中影响关怀道德代际传承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64-72页 |
5.4.1 家庭价值观 | 第64页 |
5.4.2 家庭教育方法 | 第64-68页 |
5.4.3 家庭教养方式 | 第68-70页 |
5.4.4 家庭其他相关因素 | 第70-72页 |
第6章 讨论分析 | 第72-85页 |
6.1 子代关怀道德的基本特点 | 第72-75页 |
6.1.1 子代关怀道德的整体发展特点 | 第72-73页 |
6.1.2 子代关怀道德的维度发展特点 | 第73-74页 |
6.1.3 子代关怀道德的领域发展特点 | 第74页 |
6.1.4 子代关怀道德的性别发展特点 | 第74-75页 |
6.2 关怀道德的代际传承特点 | 第75-79页 |
6.2.1 关怀道德的代际横断对比分析 | 第75-78页 |
6.2.2 关怀道德的代际纵向传递分析 | 第78-79页 |
6.3 家庭教育中关怀道德的代际传承特点 | 第79-85页 |
6.3.1 家庭价值观对子代关怀道德的影响 | 第79-81页 |
6.3.2 家庭教育方法对子代关怀道德的影响 | 第81-83页 |
6.3.3 家庭教养方式对子代关怀道德的影响 | 第83-85页 |
第7章 对策探讨 | 第85-115页 |
7.1 基于家庭教育的关怀道德代际传承的核心原则 | 第85-89页 |
7.1.1 方向性和目标性原则 | 第85-86页 |
7.1.2 关系性和主体性原则 | 第86-87页 |
7.1.3 情感性和实践性原则 | 第87-88页 |
7.1.4 开放性与发展性原则 | 第88-89页 |
7.2 基于家庭教育的关怀道德代际传承的交互模式 | 第89-99页 |
7.2.1 作用路径分析 | 第89-92页 |
7.2.2 影响因素探究 | 第92-97页 |
7.2.3 传承模式构建 | 第97-99页 |
7.3 基于家庭教育的关怀道德代际传承的具体对策 | 第99-115页 |
7.3.1 加强家庭关怀道德教育的传递能力 | 第99-104页 |
7.3.2 关注家庭关怀道德教育的逆向传递 | 第104-107页 |
7.3.3 促进学校与家庭在关怀道德教育上的协同 | 第107-110页 |
7.3.4 应对社会与家庭在关怀道德教育上的冲突 | 第110-112页 |
7.3.5 审视网络与家庭在关怀道德教育上的整合 | 第112-115页 |
第8章 结语 | 第115-119页 |
明天,你好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0页 |
附录 | 第130-1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