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3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矿区生态修复的概述 | 第13-16页 |
·生态修复的概念 | 第13-14页 |
·矿区生态修复的意义 | 第14页 |
·矿区生态修复进展 | 第14-16页 |
·矿区生态修复的目标 | 第16页 |
·环境价值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环境价值评价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环境价值评价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环境价值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 第20-23页 |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矿区外排土场场地整治 | 第23-40页 |
·矿区生态修复规划设计 | 第23-25页 |
·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原则 | 第23页 |
·矿区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程序 | 第23-25页 |
·矿区外排土场场地规划 | 第25-27页 |
·矿区外排土场生态修复方向的分类 | 第25页 |
·矿区外排土场按人工地形的分类 | 第25-26页 |
·矿区外排土场地形设计 | 第26-27页 |
·矿区外排土场边坡设计 | 第27-29页 |
·坡面水蚀过程分析 | 第27-28页 |
·矿区外排土场边坡设计 | 第28-29页 |
·矿区外排土场边坡工程技术分析 | 第29-33页 |
·边坡的破坏类型 | 第29-30页 |
·边坡滑动面的确定方法 | 第30-31页 |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31-33页 |
·矿区外排土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措施 | 第33-39页 |
·采用支挡结构稳定排土场边坡 | 第33-35页 |
·排土场坡面防护的工程技术措施 | 第35页 |
·排土场坡面表土的固定 | 第35-36页 |
·排土场土壤基质改良 | 第36-37页 |
·边坡排水工程设计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矿区外排土场的植被修复 | 第40-49页 |
·植被修复的目标和植物品种筛选的原则 | 第40-41页 |
·植被修复的目标和原则 | 第40页 |
·植物品种的筛选应遵循的原则 | 第40-41页 |
·排土场平台和边坡植被 | 第41-43页 |
·排土场平台植被 | 第41页 |
·边坡植被的功能 | 第41-42页 |
·植被护坡的机理 | 第42-43页 |
·边坡植被的方法 | 第43-48页 |
·铺草皮 | 第43页 |
·植生带 | 第43-44页 |
·液压喷播植草 | 第44-45页 |
·三维植被网 | 第45-46页 |
·有基材喷播绿化法 | 第46-47页 |
·砼骨架内加土工格室植草绿化 | 第47-48页 |
·其它护坡方法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环境价值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49-62页 |
·环境的涵义 | 第49-50页 |
·环境的概念 | 第49页 |
·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49-50页 |
·环境价值的基本理论 | 第50-55页 |
·环境价值的概念 | 第50-51页 |
·边际效用价值论 | 第51-52页 |
·劳动价值论 | 第52页 |
·均衡价值论 | 第52-53页 |
·其他环境价值理论 | 第53-54页 |
·环境价值的构成 | 第54-55页 |
·环境价值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意义 | 第55-58页 |
·环境价值评价的涵义 | 第55页 |
·环境价值评价的基本要素 | 第55-56页 |
·环境价值评价的意义 | 第56-58页 |
·环境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58-61页 |
·新古典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58-59页 |
·经济外部性理论 | 第59-60页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第6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矿区生态修复的环境价值评价 | 第62-85页 |
·矿区生态修复环境价值评价的程序 | 第62-63页 |
·确定评价目的和范围 | 第62页 |
·确定及筛选环境影响因素 | 第62页 |
·影响的量化和货币化 | 第62页 |
·将结果纳入价值分析,确定项目的可行性 | 第62-63页 |
·矿区环境价值评价方法 | 第63-64页 |
·矿区生态修复环境价值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64-70页 |
·方法的选择 | 第64-65页 |
·直接市场评价法 | 第65-68页 |
·替代市场评价法 | 第68-69页 |
·意愿调查评价法 | 第69-70页 |
·矿区生态修复环境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0-76页 |
·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 第70-71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第71-72页 |
·指标筛选方法 | 第72-73页 |
·确定评价指标标准的方法 | 第73页 |
·生态价值指标 | 第73-74页 |
·社会价值指标 | 第74-75页 |
·经济价值指标 | 第75-76页 |
·环境价值的费用-效益分析 | 第76-78页 |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第78-84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8-81页 |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计算 | 第81-82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82-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都龙矿外排土场生态修复及其环境价值评价 | 第85-102页 |
·矿区环境概况 | 第85-90页 |
·矿区概况 | 第85页 |
·自然地理环境 | 第85-86页 |
·都龙矿外排土场场地整治方案 | 第86页 |
·都龙矿外排土场土石方工程 | 第86-87页 |
·植被的种植方法 | 第87页 |
·植被品种的选择 | 第87-89页 |
·种植及抚育技术措施 | 第89-90页 |
·都龙矿外排土场的环境经济价值分析—费用-效益分析 | 第90-94页 |
·费用-效益分析的现金流量表 | 第90-92页 |
·计算项目可行性指标 | 第92-94页 |
·都龙矿外排土场环境价值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4-99页 |
·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赋值 | 第94-97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97-98页 |
·应用熵技术修正指标权系数 | 第98-99页 |
·都龙矿外排土场的环境价值模糊综合评价 | 第99-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2-104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2页 |
·本文的主要技术成果 | 第102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本文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作用 | 第103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附录A 都龙矿排土场 | 第107-112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