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引言 | 第10-14页 |
1.2 桥梁转体施工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1.2.1 转体施工法简介 | 第14-15页 |
1.2.2 国内外桥梁转体施工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桥梁施工监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连续梁转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第19-49页 |
2.1 工程背景 | 第19-21页 |
2.2 转动体系施工 | 第21-24页 |
2.2.1 转体下转盘施工 | 第21页 |
2.2.2 下球铰安装 | 第21-22页 |
2.2.3 滑道的安装 | 第22页 |
2.2.4 上球铰、聚四氟乙烯滑动片安装 | 第22-23页 |
2.2.5 上转盘撑脚安装 | 第23-24页 |
2.2.6 上转盘安装 | 第24页 |
2.2.7 牵引体系施工 | 第24页 |
2.3 转体不平衡称重试验及其配重设计 | 第24-41页 |
2.3.1 称重试验的意义 | 第24-25页 |
2.3.2 称重试验的目的 | 第25页 |
2.3.3 称重试验的原理 | 第25-27页 |
2.3.4 转动体球铰静摩阻系数及偏心距的计算 | 第27-29页 |
2.3.5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 第29页 |
2.3.6 测点的布置 | 第29-30页 |
2.3.7 称重试验结果分析 | 第30-39页 |
2.3.8 配重方案 | 第39-41页 |
2.4 转体过程控制及施工工艺 | 第41-48页 |
2.4.1 转体牵引力的计算 | 第41-42页 |
2.4.2 桥梁最终的转体位置坐标和转动角度的计算 | 第42-44页 |
2.4.3 转体前工作准备 | 第44-45页 |
2.4.4 转体试转 | 第45-46页 |
2.4.5 正式转体 | 第46-47页 |
2.4.6 转体就位及合龙段施工 | 第47-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连续梁转体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49-66页 |
3.1 主梁结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49-52页 |
3.1.1 主梁结构的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3.1.2 结构计算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0-51页 |
3.1.3 施工阶段模拟 | 第51-52页 |
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58页 |
3.2.1 最大悬臂阶段结构状态分析 | 第52-55页 |
3.2.2 边跨合龙后结构状态分析 | 第55页 |
3.2.3 中跨合龙后结构状态分析 | 第55-56页 |
3.2.4 铺装二期恒载后结构状态分析 | 第56-57页 |
3.2.5 施工过程累计的内力 | 第57-58页 |
3.3 转体结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58-65页 |
3.3.1 有限元软件ANSYS介绍 | 第59页 |
3.3.2 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所用主要单元 | 第59-61页 |
3.3.3 转体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61页 |
3.3.4 模型计算结果输出及分析 | 第61-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4 连续梁转体施工监控技术研究 | 第66-81页 |
4.1 施工监控的目的和原则 | 第66页 |
4.1.1 施工监控的目的 | 第66页 |
4.1.2 施工监控的原则 | 第66页 |
4.2 施工监控的方法 | 第66-69页 |
4.2.1 最佳成桥状态法 | 第67页 |
4.2.2 参数识别法 | 第67-68页 |
4.2.3 灰色理论法 | 第68-69页 |
4.2.4 卡尔曼滤波法 | 第69页 |
4.2.5 自适应控制法 | 第69页 |
4.3 施工监控的主要内容 | 第69-74页 |
4.3.1 线形监控 | 第70-71页 |
4.3.2 应力监控 | 第71-74页 |
4.4 施工监控结果分析 | 第74-80页 |
4.4.1 线形监控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4.4.2 合龙误差监控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4.4.3 应力监控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结论 | 第81页 |
5.2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实践经历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