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论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新时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7-13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7-8页
        1.1.1 选题背景第7页
        1.1.2 选题意义第7-8页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第8-11页
        1.2.1 国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文献综述第8-9页
        1.2.2 国外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文献综述第9页
        1.2.3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第9-11页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1-12页
        1.3.1 研究方法第11页
        1.3.2 研究思路第11-12页
    1.4 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2-13页
        1.4.1 研究内容第12页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2-13页
第2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相关论述第13-20页
    2.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产生背景第13-16页
        2.1.1 政治领域的背景第13-14页
        2.1.2 思想文化领域的背景第14-15页
        2.1.3 经济领域的背景第15-16页
    2.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第16-17页
        2.2.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张“告别革命论”第16页
        2.2.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持错误的历史评价第16-17页
        2.2.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鼓吹“侵略有功论”第17页
    2.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与目的第17-20页
        2.3.1 实质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第18页
        2.3.2 理论基础是西方中心论第18-19页
        2.3.3 目的是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第19-20页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第20-24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第20-22页
        3.1.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无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第20页
        3.1.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认革命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现象第20-21页
        3.1.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违背评价历史的科学原则第21-22页
    3.2 习近平的历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第22-24页
        3.2.1 坚持正确认识历史真相与历史事实第22页
        3.2.2 坚持科学传承历史文化与历史文明第22-23页
        3.2.3 坚持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第23-24页
第4章 新时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第24-31页
    4.1 新时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背景第24-25页
        4.1.1 国际背景第24-25页
        4.1.2 国内背景第25页
    4.2 新时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第25-28页
        4.2.1 政治领域的表现第26-27页
        4.2.2 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第27页
        4.2.3 经济领域的表现第27-28页
    4.3 新时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点第28-31页
        4.3.1 以瓦解中国共产党合法执政地位为目的第29页
        4.3.2 利用学术创新进行传播第29-30页
        4.3.3 借助网络新媒体扩大影响范围第30-31页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及对策第31-37页
    5.1 新时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第31-34页
        5.1.1 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造成的危害第31-32页
        5.1.2 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事业造成的危害第32-33页
        5.1.3 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第33-34页
    5.2 新时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第34-37页
        5.2.1 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第34页
        5.2.2 从法治层面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监管第34-35页
        5.2.3 强化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历史观教育的优势第35-36页
        5.2.4 文化自信助力建设文化强国第36-37页
第6章 结论第37-38页
致谢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合作化时期“后进社”的两次政治动员策略研究--以山东省中山字河村合作化时期农民口述史为据
下一篇:社会阶层对权力追求意愿的影响:阶层流动信念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