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天堂之门”—鲍勃·迪伦诗歌探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有关本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二)本文立论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一、“民谣诗人”鲍勃·迪伦 | 第10-16页 |
(一)时代背景 | 第10-13页 |
1.冷战危机的阴影 | 第10-11页 |
2.民权运动的兴盛 | 第11页 |
3.民谣复兴运动 | 第11-12页 |
4.“垮掉的一代”到格林威治村 | 第12-13页 |
(二)鲍勃·迪伦生平与创作分期 | 第13-16页 |
1.从“齐默尔曼”到鲍勃·迪伦 | 第13页 |
2.继承者:传统民谣时期 | 第13-14页 |
3.开创者:民谣摇滚时期 | 第14-15页 |
4.探索者:乡村、圣乐探索 | 第15-16页 |
二、鲍勃·迪伦诗歌内涵与主题研究 | 第16-34页 |
(一)诗歌中的反抗主题 | 第16-23页 |
1.抗议歌曲 | 第16-20页 |
2.抗议歌曲艺术特征 | 第20-23页 |
(二)民谣的抽象警示 | 第23-26页 |
(三)诗歌中的爱情与宗教主题 | 第26-34页 |
1.爱情主题 | 第26-29页 |
2.宗教主题 | 第29-34页 |
三、鲍勃·迪伦诗歌形式研究 | 第34-54页 |
(一)“垮掉派”的影响 | 第34-38页 |
1.“垮掉派”诗歌特点 | 第34-36页 |
2.鲍勃·迪伦诗歌中的“垮掉派”特点 | 第36-38页 |
(二)鲍勃·迪伦诗歌修辞手法 | 第38-50页 |
1.语音修辞分析 | 第39-41页 |
2.句法修辞分析 | 第41-45页 |
3.语义修辞分析 | 第45-48页 |
4.逻辑修辞分析 | 第48-50页 |
(三)诗歌意象分析 | 第50-54页 |
四、鲍勃·迪伦的影响与研究价值 | 第54-57页 |
(一)鲍勃·迪伦的文化影响 | 第54-55页 |
(二)鲍勃·迪伦的研究价值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