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 第10-12页 |
1.3 区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1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6-17页 |
2.2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7-19页 |
2.2.1 区域地层 | 第17页 |
2.2.2 区域构造 | 第17-18页 |
2.2.3 区域岩浆岩 | 第18-19页 |
2.3 区域矿产分布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1-33页 |
3.1 矿区地层 | 第21-22页 |
3.2 矿区构造 | 第22-23页 |
3.2.1 褶皱构造 | 第22页 |
3.2.2 断裂构造 | 第22-23页 |
3.3 岩浆岩 | 第23页 |
3.4 隐爆角砾岩 | 第23-26页 |
3.5 矿体特征 | 第26-27页 |
3.6 矿石特征 | 第27-32页 |
3.6.1 矿石类型 | 第27页 |
3.6.2 矿石结构构造 | 第27-29页 |
3.6.3 金矿物赋存状态 | 第29-30页 |
3.6.4 矿石化学成分 | 第30-32页 |
3.7 围岩蚀变与矿化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黄铁矿的热电标型特征 | 第33-43页 |
4.1 黄铁矿产出特征 | 第33-34页 |
4.2 黄铁矿热电标型特征 | 第34-39页 |
4.2.1 黄铁矿热电标型意义 | 第34-35页 |
4.2.2 黄铁矿热电标型原理及应用 | 第35-36页 |
4.2.3 样品采集及测试 | 第36-38页 |
4.2.4 热电性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4.3 黄铁矿热电系数和成矿温度的关系 | 第39-40页 |
4.4 探采深度指数 | 第40-43页 |
第五章 便携式元素分析仪的应用与桃源金矿地球化学原生晕特征 | 第43-49页 |
5.1 样品的采集及测试 | 第43-44页 |
5.2 元素分析结果数据处理与评价 | 第44-47页 |
5.2.1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4页 |
5.2.2 原生晕特征 | 第44-47页 |
5.3 相关性分析 | 第47-48页 |
5.4 讨论 | 第48-49页 |
第六章 岩芯极化率和电阻率特征 | 第49-60页 |
6.1 激电法的工作原理 | 第49-51页 |
6.1.1 激发极化效应 | 第49-50页 |
6.1.2 测量参数 | 第50-51页 |
6.2 激电法的应用 | 第51-59页 |
6.2.1 测试仪器 | 第51-52页 |
6.2.2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第52-57页 |
6.2.3 激发极化率和电阻率特征 | 第57-59页 |
6.3 讨论 | 第59-6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4页 |
附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