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光学论文--信息光学论文--全息光学论文

全息模式波前传感技术研究

摘要第1-17页
Abstract第1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29页
   ·自适应光学中的波前传感技术第19-24页
     ·自适应光学概念、系统组成及其应用第19-20页
     ·波前传感器在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第20页
     ·波前传感技术的分类第20-21页
     ·主要的波前传感器及其局限性第21-24页
   ·模式波前传感技术第24-25页
     ·模式波前传感技术的发展现状第24页
     ·模式波前传感技术的优势和劣势第24-25页
   ·全息模式波前传感技术第25-27页
     ·全息术和自适应光学第25-26页
     ·全息模式波前传感技术的提出背景第2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6-27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安排第27-29页
第二章 模式偏置波前传感技术分析第29-57页
   ·波前像差的模式表示及光束质量评价标准第29-32页
     ·Zernike 模式第29-31页
     ·光束质量评价标准及其与像差模式系数的关系第31-32页
   ·模式偏置波前传感技术理论分析第32-39页
     ·模式偏置波前传感技术基本原理第32-34页
     ·传感器输出信号与待测像差模式系数的关系第34-35页
     ·灵敏度因子的确定第35-36页
     ·多阶Zernike 模式灵敏度因子的推广第36-38页
     ·模式偏置波前传感技术的优化第38-39页
   ·模式偏置波前传感技术数值模拟第39-54页
     ·单阶模式灵敏度响应特性第40-45页
     ·多阶模式灵敏度响应特性第45-49页
     ·模式偏置波前传感性能的其它影响因素分析第49-54页
   ·多阶模式偏置波前传感技术的实现方案第54-56页
     ·异步模式偏置第54-55页
     ·同步模式偏置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三章 全息模式波前传感技术的理论分析第57-78页
   ·全息模式波前传感技术原理第57-61页
     ·全息模式波前传感技术的提出第57-58页
     ·全息模式波前传感技术基本原理第58-60页
     ·复用全息元件的作用和设计方法选择第60-61页
   ·像差模式复用全息元件的计算全息编码理论第61-71页
     ·计算全息的理论基础第61-65页
     ·单阶像差模式的计算全息编码第65-68页
     ·多阶像差模式计算全息复用编码及优化第68-71页
   ·复用计算全息元件的衍射场分析第71-77页
     ·单阶模式计算全息元件衍射场对比分析第71-73页
     ·线性载频复用计算全息元件波前传感衍射场对比分析第73-76页
     ·灵敏度和动态测量范围优化条件第76-77页
     ·模式内耦合和模式间串扰效应第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四章 全息模式波前传感技术的数值模拟第78-114页
   ·全息模式波前传感器数值模型及参数设定第78-80页
     ·光传输模型第78-79页
     ·复用全息元件的编码设计模型第79-80页
     ·探测面衍射光斑处理模型第80页
   ·复用计算全息图的编码设计及其衍射效率分析第80-87页
     ·线性载频复用计算全息图的编码设计第80-83页
     ·二阶载频复用计算全息图的编码设计第83-85页
     ·二元相位型复用计算全息图衍射效率分析第85-87页
   ·全息模式波前传感灵敏度响应特性分析及其标定第87-96页
     ·灵敏度响应特性分析第87-93页
     ·灵敏度矩阵的标定第93-96页
   ·像差模式探测第96-103页
     ·灵敏度矩阵的选择第96页
     ·单阶模式探测第96-98页
     ·多阶模式探测第98-103页
   ·静态像差闭环校正第103-109页
     ·闭环校正原理第103页
     ·模拟算法实现和收敛判据第103-104页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第104-109页
   ·全息模式波前传感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109-112页
     ·编码模式与待测像差模式类型和阶数不一致第110页
     ·编码光波波长与待测光波波长失配第110页
     ·复用计算全息元件编码载频类型和布局第110-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五章 全息模式波前传感技术的实验验证第114-132页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动态全息实验验证第114-127页
     ·实验装置第114-118页
     ·实验验证结果处理及分析第118-127页
   ·基于微加工衍射元件的静态全息实验验证第127-131页
     ·复用计算全息元件的设计加工第127-129页
     ·基于衍射元件的静态全息实验系统及初步结果第129-131页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六章 全息模式波前传感技术的扩展第132-148页
   ·基于变形镜本征模式的波前传感技术第132-138页
     ·变形镜本征模式第132-135页
     ·记录变形镜本征模式的复用计算全息图第135-136页
     ·数值模拟结果及讨论第136-138页
   ·基于Karhunen-Loeve 模式的波前传感技术第138-143页
     ·Karhunen-Loeve 模式第138-140页
     ·记录KL 本征模式的复用计算全息图第140页
     ·数值模拟结果及讨论第140-143页
   ·基于Lukosz-Zernike 模式的波前传感技术第143-147页
     ·Lukosz-Zernike 模式第143-144页
     ·记录 LZ 模式的复用计算全息图第144-145页
     ·数值模拟结果及讨论第145-147页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48-152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第148-149页
   ·主要创新点说明第149-150页
   ·未来工作展望第150-152页
致谢第152-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3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63-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序列分析算法硬件加速器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亚波长金属结构在太赫兹波段的特性和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