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38页 |
综述一 颈椎间盘退变因素及不同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14-20页 |
1 遗传因素 | 第14-15页 |
2 生物力学 | 第15-16页 |
3 炎症因素 | 第16页 |
4 其他 | 第16-17页 |
总结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0页 |
综述二 BMP-2、BMP-7、CTGF在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 第20-32页 |
1 BMP-2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1 BMP-2的作用机制 | 第20-21页 |
1.2 BMP-2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关系以及病理学研究 | 第21-22页 |
1.3 BMP-2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治疗性研究 | 第22-23页 |
1.4 BMP-2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展望 | 第23-24页 |
2 BMP-7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2.1 BMP-7作用机制 | 第24页 |
2.2 BMP-7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病理学研究及治疗性研究 | 第24-25页 |
2.3 BMP-7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展望 | 第25-26页 |
3 CTGF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3.1 CTGF作用机制 | 第26页 |
3.2 CTGF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病理学研究及治疗性研究 | 第26-27页 |
3.3 CTGF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展望 | 第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2页 |
综述三 传统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32-38页 |
1 历史 | 第32页 |
2 病因病机 | 第32-34页 |
3 辨证分型 | 第34-35页 |
3.1 风寒湿证 | 第34页 |
3.2 血瘀气滞证 | 第34页 |
3.3 痰湿阻络证 | 第34页 |
3.4 肝肾不足证 | 第34页 |
3.5 气血亏虚证 | 第34-35页 |
4 治疗 | 第35-37页 |
4.1 中药治疗 | 第35页 |
4.2 推拿按摩手法治疗 | 第35-36页 |
4.3 针灸治疗 | 第36页 |
4.4 其他疗法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前言 | 第38-39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9-5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3页 |
1.1 主要设备仪器及试剂 | 第39页 |
1.2 颈椎间盘MRI退变分级和标本采集 | 第39-40页 |
1.3 蜡块制作 | 第40-41页 |
1.4 脱蜡及HE染色程序 | 第41页 |
1.5 免疫组化石蜡切片染色程序 | 第41-43页 |
1.6 结果分析方法 | 第43页 |
2 实验结果 | 第43-49页 |
2.1 HE染色 | 第43页 |
2.2 免疫组化染色 | 第43-49页 |
3 讨论 | 第49-54页 |
3.1 椎间盘退变过程BMP-2、BMP-7、CTGF的改变及功能 | 第49-51页 |
3.2 椎间盘退变MRI分级 | 第51-52页 |
3.3 本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附图 | 第54-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