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地下水污染方面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土壤污染方面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高密度电阻率法、GPR方法原理 | 第15-27页 |
2.1 高密度电阻率法理论和方法 | 第15-20页 |
2.1.1 方法原理与系统结构 | 第15-17页 |
2.1.2 野外工作方法 | 第17-18页 |
2.1.3 资料处理 | 第18-20页 |
2.2 探地雷达(GPR)理论和方法 | 第20-27页 |
2.2.1 方法原理 | 第20-22页 |
2.2.2 探地雷达参数选择 | 第22-25页 |
2.2.3 野外工作方法 | 第25-26页 |
2.2.4 资料处理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污染模型正演模拟研究 | 第27-50页 |
3.1 高密度电阻率法正演模拟 | 第27-39页 |
3.1.1 高密度电阻率法正演方法理论 | 第27-29页 |
3.1.2 RES2DMOD | 第29-31页 |
3.1.3 高密度电阻率法污染模型 | 第31-32页 |
3.1.4 污染模型正演模拟研究 | 第32-39页 |
3.1.4.1 不同装置类型对比研究 | 第32-34页 |
3.1.4.2 块状污染目标体正演模拟研究 | 第34-35页 |
3.1.4.3 层状污染目标体正演模拟研究 | 第35-36页 |
3.1.4.4 直立污染目标体正演模拟研究 | 第36-38页 |
3.1.4.5 错断污染目标体正演模拟研究 | 第38-39页 |
3.2 探地雷达正演模拟 | 第39-49页 |
3.2.1 探地雷达正演方法理论 | 第39-42页 |
3.2.1.1 时间域有限差分基本原理 | 第39-41页 |
3.2.1.2 解的稳定性条件 | 第41页 |
3.2.1.3 边界吸收条件 | 第41-42页 |
3.2.2 GPR正演模研究 | 第42-49页 |
3.2.2.1 不同大小、埋深目标体的正演模拟研究 | 第42-44页 |
3.2.2.2 不同形状目标体的正演模拟研究 | 第44-45页 |
3.2.2.3 典型污染模型目标体正演模拟研究 | 第45-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野外实测数据分析与研究 | 第50-61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50-53页 |
4.1.1 研究区域地质特征 | 第50页 |
4.1.2 研究区测线布置与数据采集 | 第50-53页 |
4.1.2.1 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采集 | 第51-52页 |
4.1.2.2 探地雷达(GPR)数据采集 | 第52-53页 |
4.2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测数据分析 | 第53-57页 |
4.3 探地雷达(GPR)实测数据分析 | 第57-59页 |
4.4 场地实际钻孔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页 |
5.2 不足与建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