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汇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传统网络故障检测与恢复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SDN网络故障检测与恢复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2.3 SDWN网络故障检测与恢复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论文的内容与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第19-29页 |
2.1 SDN概述 | 第19-22页 |
2.1.1 SDN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2.1.2 SDN体系架构 | 第20-22页 |
2.2 OpenFlow协议 | 第22-24页 |
2.3 WLAN架构 | 第24-25页 |
2.4 SDWN概述 | 第25-27页 |
2.5 故障检测恢复技术概述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SDN的Ei-SDWN架构设计 | 第29-50页 |
3.1 Ei-SDWN架构设计目标 | 第29-31页 |
3.2 Ei-SDWN三层模型 | 第31-34页 |
3.3 ACAMP协议概述 | 第34-38页 |
3.3.1 ACAMP传输场景 | 第34-35页 |
3.3.2 OpenFlow协议的扩展方式 | 第35页 |
3.3.3 ACAMP报文结构 | 第35-36页 |
3.3.4 ACAMP交互流程 | 第36-38页 |
3.3.5 ACAMP小结 | 第38页 |
3.4 WFI消息概述 | 第38-40页 |
3.4.1 WFI传输场景 | 第38-39页 |
3.4.2 WFI消息结构 | 第39-40页 |
3.4.3 WFI小结 | 第40页 |
3.5 网络拓扑获取 | 第40-43页 |
3.5.1 SDN交换机间的链路拓扑获取 | 第41-42页 |
3.5.2 AP上行链路拓扑获取 | 第42-43页 |
3.6 链路信息获取 | 第43-47页 |
3.6.1 SDN交换机的端口信息获取 | 第43-44页 |
3.6.2 AP的端口信息获取 | 第44-45页 |
3.6.3 链路信息计算 | 第45-47页 |
3.7 无缝切换技术 | 第47-4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基于Ei-SDWN的故障检测与恢复技术研究 | 第50-70页 |
4.1 故障检测与恢复模型 | 第50-53页 |
4.1.1 传统的故障检测与恢复模型分析 | 第50-51页 |
4.1.2 以DPFR为核心的故障检测与恢复模型设计 | 第51-53页 |
4.2 故障检测技术方案设计 | 第53-58页 |
4.2.1 有线侧故障检测 | 第54-56页 |
4.2.2 无线侧故障检测 | 第56-58页 |
4.3 DPFR快速恢复技术方案设计 | 第58-68页 |
4.3.1 有线侧DPFR快速恢复 | 第58-66页 |
4.3.2 无线侧DPFR快速恢复 | 第66-68页 |
4.4 重路由恢复技术方案设计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基于Ei-SDWN的故障检测与恢复技术实现与验证 | 第70-91页 |
5.1 Ei-SDWN软件模块实现 | 第70-77页 |
5.1.1 整体模块概述 | 第70-72页 |
5.1.2 ACAMP适配模块 | 第72-73页 |
5.1.3 网络拓扑获取模块 | 第73-74页 |
5.1.4 链路信息获取模块 | 第74-75页 |
5.1.5 无缝切换模块 | 第75-77页 |
5.2 DPFR快速恢复技术实现 | 第77-79页 |
5.2.1 有线侧DPFR快速恢复 | 第77-78页 |
5.2.2 无线侧DPFR快速恢复 | 第78-79页 |
5.3 重路由恢复技术实现 | 第79-80页 |
5.4 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80-90页 |
5.4.1 测试场景 | 第81页 |
5.4.2 网络拓扑获取测试 | 第81-83页 |
5.4.3 链路信息获取测试 | 第83-85页 |
5.4.4 有线侧故障恢复测试 | 第85-89页 |
5.4.5 无线侧故障恢复测试 | 第89-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91-92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