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水泥工业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复合水泥的水化与微结构形成过程的模拟及优化设计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0页
    1.1 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第15页
    1.2 工业废渣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及复合水泥的研究现状第15-23页
        1.2.1 工业废渣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第16-18页
        1.2.2 复合水泥中各胶凝组分的搭配与匹配理论第18-23页
    1.3 复合水泥水化过程模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3-27页
        1.3.1 水泥熟料水化硬化过程模拟的研究现状第24-26页
        1.3.2 复合水泥水化硬化过程模拟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第26-27页
    1.4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意义第27-30页
        1.4.1 研究思路第27-28页
        1.4.2 本研究的内容第28-29页
        1.4.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胶凝材料颗粒的水化填充能力研究第30-46页
    2.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第30-33页
        2.1.1 原材料第30-31页
        2.1.2 试验配比第31页
        2.1.3 试验方法第31-33页
    2.2 水泥的水化填充能力第33-37页
        2.2.1 水泥水化样品的密度第33页
        2.2.2 水泥水化样品的水化程度第33-34页
        2.2.3 水泥水化后的体积膨胀率第34-35页
        2.2.4 水泥水化产物的组成第35-36页
        2.2.5 水泥颗粒的水化深度及水化速率第36-37页
    2.3 矿渣的水化填充能力第37-41页
        2.3.1 矿渣水化样品的密度第37页
        2.3.2 矿渣水化样品的组成第37-39页
        2.3.3 矿渣的水化程度第39页
        2.3.4 矿渣水化后的体积膨胀率第39-40页
        2.3.5 矿渣颗粒的水化深度以及水化速率第40-41页
    2.4 粉煤灰的水化填充能力第41-44页
        2.4.1 粉煤灰水化样品的密度第41页
        2.4.2 粉煤灰水化样品的组成第41-42页
        2.4.3 粉煤灰的水化程度第42-43页
        2.4.4 粉煤灰水化后的体积膨胀率第43页
        2.4.5 粉煤灰颗粒的水化深度以及水化速率第43-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三章 复合水泥水化过程和微结构的模拟与验证第46-87页
    3.1 水泥的水化第46-52页
        3.1.1 水泥水化动力模型第46-47页
        3.1.2 单个水泥颗粒的水化及生长模式第47-48页
        3.1.3 多个水泥颗粒的水化及生长模式第48-52页
        3.1.4 水含量对水泥颗粒水化的影响第52页
    3.2 矿渣及粉煤灰的水化第52-56页
        3.2.1 矿渣及粉煤灰颗粒的生长第52页
        3.2.2 孔溶液对矿渣、粉煤灰水化的影响第52-54页
        3.2.3 氢氧化钙对矿渣和粉煤灰水化的影响第54-55页
        3.2.4 矿渣、粉煤灰对水泥水化的影响第55-56页
    3.3 孔溶液的pH值第56-60页
        3.3.1 孔溶液离子浓度第56-59页
        3.3.2 胶凝材料水化方程第59-60页
    3.4 复合水泥水化模型的建立第60-69页
        3.4.1 PFC3D简介第60-61页
        3.4.2 模型假设第61页
        3.4.3 浆体的生成第61-62页
        3.4.4 浆体的水化第62-63页
        3.4.5 模型参数的选取第63-64页
        3.4.6 模型尺寸第64-67页
        3.4.7 浆体结构表征第67-69页
    3.5 模型的验证第69-86页
        3.5.1 水泥水化的模拟第69-71页
        3.5.2 水泥-矿渣体系水化的模拟第71-78页
        3.5.3 水泥-粉煤灰体系水化的模拟第78-82页
        3.5.4 多元复合水泥体系水化的模拟第82-86页
    3.6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四章 复合水泥浆体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第87-113页
    4.1 浆体微结构参数第87-88页
    4.2 水泥浆体拉伸模型建立第88-92页
        4.2.1 FLAC3D软件简介第88-89页
        4.2.2 水泥浆体抗拉试验模型第89-92页
    4.3 水泥浆体的抗拉模拟第92-98页
        4.3.1 纯水泥浆体的抗拉模拟第92-94页
        4.3.2 复合水泥浆的体抗拉模拟第94-98页
    4.4 微结构与抗拉强度的关系第98-101页
        4.4.1 水泥浆体微结构与抗拉强度的关系第98-100页
        4.4.2 复合水泥浆体微结构与抗拉强度的关系第100-101页
    4.5 浆体初始颗粒性状与微结构的关系第101-111页
        4.5.1 结构参数的获取第102页
        4.5.2 浆体的初始颗粒间距第102-105页
        4.5.3 浆体的接触面积第105-109页
        4.5.4 颗粒间距与接触面积的关系第109-111页
    4.6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五章 复合水泥浆体微结构与渗透性的关系第113-150页
    5.1 氯离子稳态扩散模型的建立第113-115页
        5.1.1 氯离子扩散通道的建立第113-114页
        5.1.2 氯离子稳态扩散模型的建立第114-115页
    5.2 模型参数的选择第115-118页
        5.2.1 模型尺寸第115-117页
        5.2.2 孔溶液中氯离子的扩散系数第117-118页
    5.3 氯离子稳态扩散的模拟第118-128页
        5.3.1 纯水泥浆体氯离子稳态扩散的模拟第118-123页
        5.3.2 复合水泥浆体氯离子稳态扩散的模拟第123-128页
    5.4 浆体微结构与稳态扩散系数的关系第128-148页
        5.4.1 微结构参数的获取第129-131页
        5.4.2 纯水泥浆体的微结构与稳态扩散系数的关系第131-137页
        5.4.3 复合水泥浆体的微结构与稳态扩散系数的关系第137-148页
    5.5 本章小结第148-150页
第六章 基于力学性能和渗透性的复合水泥优化设计第150-173页
    6.1 复合水泥设计原则第150-151页
        6.1.1 复合水泥设计的目标第150-151页
        6.1.2 复合水泥设计的方法第151页
    6.2 架构因子及活性因子与浆体微结构的关系第151-155页
        6.2.1 架构因子及活性因子与微结构的关系第152-153页
        6.2.2 胶凝材料组成与架构因子的关系第153-154页
        6.2.3 胶凝材料组成与活性因子的关系第154-155页
    6.3 胶凝材料组成与浆体微结构的关系第155-163页
        6.3.1 复合水泥配比及强度验证第156-158页
        6.3.2 复合水泥浆体水化模拟第158-159页
        6.3.3 浆体微结构参数与砂浆抗压强度的关系第159-160页
        6.3.4 复合水泥组成与微结构的关系第160-163页
    6.4 复合水泥配比优化设计的流程第163-171页
        6.4.1 控制参数的确定第164-165页
        6.4.2 复合水泥配合比设计第165页
        6.4.3 浆体水化模拟第165-168页
        6.4.4 配合比优选第168-171页
    6.5 本章小结第171-173页
结论第173-177页
    1 研究成果第173-175页
    2 创新点第175页
    3 展望第175-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9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92-194页
致谢第194-195页
附件第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极端热湿气候环境中陶质多孔材料的蒸发降温研究
下一篇:内配格构式角钢圆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