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普洱茶珍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分析及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9页
    1.1 普洱茶珍简介第17-19页
        1.1.1 普洱茶概述第17-18页
        1.1.2 茶珍简介第18-19页
    1.2 指纹图谱技术第19-22页
        1.2.1 薄层色谱法第21页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21页
        1.2.3 气相色谱法第21页
        1.2.4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第21-22页
        1.2.5 亲水相互作用色谱法第22页
    1.3 化学计量学模式识别与质量控制第22-23页
        1.3.1 相似度分析法第22-23页
        1.3.2 主成分分析法第23页
        1.3.3 聚类分析法第23页
        1.3.4 判别分析法第23页
    1.4 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中的应用第23-26页
        1.4.1 气质联用色谱指纹图谱第23-24页
        1.4.2 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第24页
        1.4.3 近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第24-25页
        1.4.4 核磁共振指纹图谱第25页
        1.4.5 其他指纹图谱技术第25-26页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6-29页
        1.5.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页
        1.5.2 论文研究的内容第26-29页
第二章 普洱茶珍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建立第29-47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9-32页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9-31页
        2.2.2 实验仪器第31页
        2.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31页
        2.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31页
        2.2.5 色谱条件第31-32页
        2.2.6 数据处理第3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2-45页
        2.3.1 待测液制备条件的优化第32-33页
            2.3.1.1 制备水温的选择第32-33页
            2.3.1.2 料液比选择第33页
        2.3.2 系统适用性实验第33-35页
        2.3.3 清香茶珍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第35-37页
            2.3.3.1 稳定性实验第35-36页
            2.3.3.2 精密度实验第36页
            2.3.3.3 重复性实验第36-37页
        2.3.4 甘醇茶珍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第37-40页
            2.3.4.1 稳定性实验第37-38页
            2.3.4.2 重复性实验第38-40页
        2.3.5 古茶茶珍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第40-43页
            2.3.5.1 稳定性实验第40-41页
            2.3.5.2 重复性实验第41-43页
        2.3.6 普洱茶珍指纹图谱分析第43-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化学模式识别用于普洱茶珍指纹图谱的研究第47-67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7-48页
        3.2.2 实验仪器第48页
        3.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48页
        3.2.4 色谱条件第48页
        3.2.5 数据处理方法第48-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64页
        3.3.1 相似度分析结果第49-56页
            3.3.1.1 清香茶珍分析结果第49-50页
            3.3.1.2 清香茶珍与竞品分析结果第50-52页
            3.3.1.3 古茶茶珍分析结果第52-53页
            3.3.1.4 古茶茶珍与竞品分析结果第53-54页
            3.3.1.5 甘醇型茶珍分析结果第54-55页
            3.3.1.6 甘醇茶珍与竞品分析结果第55-56页
        3.3.2 聚类分析第56-60页
            3.3.2.1 清香茶珍聚类分析第57页
            3.3.2.2 甘醇茶珍聚类分析第57-58页
            3.3.2.3 古茶茶珍聚类分析第58-59页
            3.3.2.4 竞品茶珍聚类分析第59-60页
        3.3.3 主成分分析第60-61页
        3.3.4 判别性分析第61-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7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4.1 结论第67-68页
    4.2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附录第75-93页
    附录1第75-79页
    附录2第79-93页
致谢第93-95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5-97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97-99页
附件第99-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咔唑基微孔聚合物的合成及其二氧化碳俘获性能研究
下一篇:新型苦参碱衍生物的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