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 原植物资源研究 | 第12页 |
1.1 文献记载考证 | 第12页 |
1.2 植物形态 | 第12页 |
1.3 产地与分布 | 第12页 |
2 黄芩主要化学成分研究 | 第12-13页 |
3 黄芩提取物药理活性研究 | 第13-16页 |
3.1 抑菌作用 | 第13页 |
3.2 解热镇痛作用 | 第13-14页 |
3.3 抗病毒作用 | 第14页 |
3.4 抗肿瘤作用 | 第14-15页 |
3.5 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 第15页 |
3.6 抗氧化作用 | 第15-16页 |
4 黄芩提取物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 第16-18页 |
4.1 薄层色谱法 | 第16页 |
4.2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16-17页 |
4.3 近红外光谱法 | 第17页 |
4.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7页 |
4.5 毛细管电泳法 | 第17页 |
4.6 气相色谱法 | 第17-18页 |
4.7 指纹图谱法 | 第18页 |
5 黄芩提取物的应用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黄芩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19-38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19页 |
1.1 仪器 | 第19页 |
1.2 试剂与试药 | 第19页 |
2 黄芩提取物的制备 | 第19页 |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19-22页 |
3.1 内标物的确定 | 第19-21页 |
3.2 内标物浓度的确定 | 第21-22页 |
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2页 |
4 黄芩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 | 第22-35页 |
4.1 HPLC条件的确定 | 第22-30页 |
4.2 方法学考察 | 第30-33页 |
4.3 样品指纹图谱数据采集 | 第33-35页 |
5 黄芩提取物指纹图谱中各共有峰的归属 | 第35-37页 |
5.1 仪器与试剂 | 第35页 |
5.2 色谱条件 | 第35-36页 |
5.3 质谱条件 | 第36页 |
5.4 黄芩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中各共有峰的归属 | 第36-37页 |
6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黄芩提取物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 第38-43页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8-39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8页 |
1.4 实验样品与菌种 | 第38-3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9-43页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2.2 实验菌种的复苏、培养与冻存 | 第39页 |
2.3 体外抑菌实验条件确定 | 第39-41页 |
2.4 黄芩提取物体外抑菌率的测定 | 第41页 |
2.5 黄芩提取物体外抑菌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黄芩提取物抑菌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3-48页 |
1 确定序列 | 第43页 |
2 原始数据处理 | 第43-45页 |
3 关联系数、关联度的确定 | 第45-47页 |
3.1 关联系数计算 | 第45页 |
3.2 关联度计算 | 第45-46页 |
3.3 关联极性分析 | 第46-47页 |
4 结果分析 | 第47页 |
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黄芩提取物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48-56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8-49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48页 |
1.2 对照品 | 第48-49页 |
1.3 试样 | 第4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9-55页 |
2.1 方法原理 | 第49页 |
2.2 色谱条件 | 第49-50页 |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0页 |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0页 |
2.5 方法学考察 | 第50-52页 |
2.6 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考察 | 第52页 |
2.7 一测多评法待测色谱峰的定位参数考察 | 第52-53页 |
2.8 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测定结果 | 第53-55页 |
3.讨论 | 第55页 |
3.1 对照品的选择 | 第55页 |
3.2 待测成分色谱峰在色谱图上的定位 | 第55页 |
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6-58页 |
1 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附录一 | 第62-63页 |
附录二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论文著作 | 第67-73页 |
详细摘要 | 第73-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