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47页 |
引言 | 第18页 |
1.1 小麦矮秆基因的研究与利用 | 第18-36页 |
1.1.1 小麦矮秆基因的发现与研究 | 第18-19页 |
1.1.2 小麦矮秆基因的种类与遗传特性 | 第19-25页 |
1.1.3 小麦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开发与研究 | 第25-27页 |
1.1.4 小麦矮秆基因的分布 | 第27-28页 |
1.1.5 小麦矮秆基因的遗传效应 | 第28-32页 |
1.1.6 矮杆基因的致矮机理研究 | 第32-35页 |
1.1.7 矮秆基因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1.2 春化基因 VRN1 及光周期基因 Ppd 在小麦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第36-38页 |
1.2.1 小麦生长发育时期的划分 | 第36-37页 |
1.2.2 小麦春化基因 VRN1 的研究与利用 | 第37页 |
1.2.3 小麦光周期基因 Ppd 的研究与利用 | 第37-38页 |
1.3 突变体创制与 TILLING 筛选 | 第38-45页 |
1.3.1 TILLING 技术的形成与突变体筛选 | 第39-42页 |
1.3.2 TILLING 在基因功能研究及新等位变异发掘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1.3.3 TILLING 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 | 第43-44页 |
1.3.4 TILLING 在作物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第44-45页 |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45-47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45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5-4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46-47页 |
第二章 Rht12 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效应及其与 Vrn-B1 的互作 | 第47-7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47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47-5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50-71页 |
2.2.1 F_2代材料基因型的确定 | 第50-51页 |
2.2.2 Rht12 在 F_2群体中的效应 | 第51-52页 |
2.2.3 Rht12 对苗期活力的影响 | 第52-55页 |
2.2.4 Rht12 及 Vrn-B1 对幼穗分化进程的影响 | 第55-58页 |
2.2.5 Rht12 对穗部性状及小花育性的影响 | 第58-61页 |
2.2.6 Rht12 对开花期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干物质重的效应 | 第61-63页 |
2.2.7 Rht12 对开花后主茎器官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的影响 | 第63-64页 |
2.2.8 Rht12 对株高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64-69页 |
2.2.9 Rht12 对产量组成性状的影响 | 第69-71页 |
2.3 讨论 | 第71-73页 |
2.3.1 F_(2:3)和 F_(3:4)纯合基因型材料的应用性 | 第71页 |
2.3.2 矮秆基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71-72页 |
2.3.3 矮秆基因的降秆效应 | 第72页 |
2.3.4 矮秆基因对小花育性及穗粒数的影响 | 第72页 |
2.3.5 矮秆基因对小麦苗期活力的影响 | 第72-73页 |
2.3.6 矮秆基因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73页 |
2.4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三章 Rht12 与光周期基因 Ppd-D1 对小麦发育进程的互作效应 | 第74-8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74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74-7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5-79页 |
3.2.1 矮秆基因(Rht12)及光周期基因(Ppd-D1)基因型的确定 | 第75-76页 |
3.2.2 光周期基因 Ppd-D1 对幼穗发育进程的影响 | 第76-78页 |
3.2.3 不同基因型材料的株高及相关农艺性状 | 第78-79页 |
3.3 讨论 | 第79-80页 |
3.4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Rht12 对外源赤霉素(GA_3)的响应 | 第81-10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81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81-8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4-100页 |
4.2.1 外源 GA_3对苗期活力的影响 | 第84-86页 |
4.2.2 外源 GA_3对幼穗发育进程的影响 | 第86-88页 |
4.2.3 外源 GA_3对株高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88-93页 |
4.2.4 外源 GA_3对穗部性状及小花育性的影响 | 第93-95页 |
4.2.5 外源 GA_3对产量组成性状的影响 | 第95-96页 |
4.2.6 两亲本对外源 GA_3的响应 | 第96-98页 |
4.2.7 Rht12 对油菜素内酯的敏感性分析 | 第98-99页 |
4.2.8 赤霉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在高秆系、矮秆系中的表达 | 第99-100页 |
4.3 讨论 | 第100-101页 |
4.4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利用 TILLING 诱变群体发掘新的矮秆材料及相关基因突变体 | 第103-12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11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103页 |
5.1.2 EMS 诱变群体的创制 | 第103-105页 |
5.1.3 小麦 TILLING 突变检测技术平台的构建 | 第105-109页 |
5.1.4 候选基因的 TILLING 分析 | 第109-11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26页 |
5.2.1 最适 EMS 浓度的确定与小麦 TILLING 诱变群体的构建 | 第111页 |
5.2.2 诱变群体的表型变异分析 | 第111-114页 |
5.2.3 随机引物检测方法测定的诱变群体突变频率 | 第114-115页 |
5.2.4 CELⅠ内切酶酶切体系的优化 | 第115页 |
5.2.5 小麦 TILLING 检测平台的构建 | 第115-120页 |
5.2.6 光周期基因 Ppd-D1,矮杆基因 Rht-D1 和 Rubisco activas 基因 Rubisco A/B片段中的 SNPs 与突变频率 | 第120-121页 |
5.2.7 Ppd-D1、Rht-D1 突变位点的类型及突变效应预测 | 第121-124页 |
5.2.8 新矮秆材料的鉴选 | 第124-126页 |
5.3 讨论 | 第126-127页 |
5.4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8-131页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28-130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2页 |
附录 | 第142-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作者简介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