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国外亲情观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亲情观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文献调研法 | 第16页 |
·理论应用法 | 第16页 |
·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科学传播学及亲情观概论 | 第19-29页 |
·科学传播学及其传播模型 | 第19-24页 |
·科学传播学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2页 |
·科学传播的经典传播模型:拉斯韦尔“5W”模型 | 第22-24页 |
·亲情与亲情观 | 第24-26页 |
·亲情的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亲情观的相关概念 | 第25-26页 |
·亲情与亲情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第26页 |
·亲情观和科学传播学 | 第26-29页 |
·亲情观与科学传播学的关系 | 第26-27页 |
·从科学传播学视域研究亲情观的重要性 | 第27页 |
·了解亲情观及其传播现状的方法:问卷调查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河南 90 后中学生亲情观及其传播现状的调查—基于对郑州、漯河 90 后中学生的问卷调查 | 第29-39页 |
·问卷的编制及调查的具体实施 | 第29-31页 |
·问卷的设计 | 第29-30页 |
·调查的目的 | 第30页 |
·调查的对象 | 第30-31页 |
·调查的地点 | 第31页 |
·调查的方法 | 第31页 |
·调查结果说明 | 第31-36页 |
·亲情观的调查结果说明 | 第32页 |
·亲情观传播的调查说明 | 第32-36页 |
·调查问卷呈现河南 90 后中学生亲情观及其传播存在的问题综述 | 第36-39页 |
·亲情观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亲情观的传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河南 90 后中学生亲情观及其传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55页 |
·亲情观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1页 |
·家庭原因 | 第39-40页 |
·学校原因 | 第40-41页 |
·社会原因 | 第41页 |
·亲情观传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55页 |
·科学传播主体的缺失 | 第41-44页 |
·科学传播的途径欠规范 | 第44-46页 |
·糟粕与精华并存的科学传播内容 | 第46-49页 |
·受众正处于青春期是亲情观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49-52页 |
·传播效果的参差不齐阻碍了亲情观的良性发展 | 第52-55页 |
第五章 河南 90 后中学生和谐亲情观的构建探索 | 第55-59页 |
·提高现有传播主体的素质,丰富传播主体类型 | 第55-56页 |
·亲情观传播主体的素质需提高 | 第55-56页 |
·亲情观传播主体的类型需多样化 | 第56页 |
·亲情观的传播途径应规范化 | 第56-57页 |
·取传播内容的精华去其糟粕 | 第57页 |
·提高 90 后中学生受众的整体素质 | 第57-58页 |
·建立可行的互动反馈机制促良好的传播效果 | 第58-59页 |
·要在传播受众与传播主体之间建立互动交流的反馈机制 | 第58页 |
·亲情观的传播方式要能迎合受众,并把传播方式多样化、系统化 | 第58-59页 |
总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附录一 | 第62-64页 |
附录二 | 第64-67页 |
附录三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