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手性三级胺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46页
    1.1 不对称有机催化第11-12页
    1.2 手性三级胺催化第12页
    1.3 手性三级胺共价键活化模式第12-27页
        1.3.1 手性三级胺催化的Morita-Baylis-Hillman及Rauhut-Currier反应第13-16页
        1.3.2 手性三级胺催化的酰基化反应第16-20页
        1.3.3 手性三级胺催化的酰氯α-卤化反应第20-21页
        1.3.4 手性三级胺催化的烯酮类化合物环化反应第21-25页
        1.3.5 手性三级胺催化的Morita-Baylis-Hillman酯的不对称转化第25-27页
    1.4 手性三级胺非共价键活化模式第27-40页
        1.4.1 手性三级胺通过非共价键活化构建碳碳键第27-32页
        1.4.2 手性三级胺通过非共价键活化构建碳杂键第32-36页
        1.4.3 手性三级胺活化卤正离子第36-40页
    1.5 立题依据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6页
第二章 手性三级胺催化重氮酯对MBH酯的S_N2’/S_N2’串联反应——高对映选择性合成α-烯丙基重氮类化合物第46-93页
    2.1 引言第46-52页
        2.1.1 重氮化学概述第46-48页
        2.1.2 不对称催化构建手性重氮化合物第48-50页
        2.1.3 课题设计第50-52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52-63页
        2.2.1 条件优化第52-58页
        2.2.2 底物扩展第58-60页
        2.2.3 绝对构型的确定第60-62页
        2.2.4 烯丙基化产物4的衍生变换第62-63页
        2.2.5 机理探讨第63页
    2.3 本章小结第63-64页
    2.4 实验部分第64-90页
        2.4.1 实验通则第64页
        2.4.2 催化剂及底物合成第64-67页
        2.4.3 催化不对称合成α-烯丙基重氮类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及产物结构表征第67-79页
        2.4.4 D-H交换实验第79-82页
        2.4.5 产物结构修饰第82-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第三章 三级胺催化一锅法高效合成多取代哒嗪化合物第93-127页
    3.1 引言第93-98页
        3.1.1 哒嗪化合物概述第93-97页
        3.1.2 课题设计第97-98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98-104页
        3.2.1 条件优化第98-100页
        3.2.2 底物拓展第100-104页
    3.3 本章小结第104页
    3.4 实验部分第104-122页
        3.4.1 实验通则第104-105页
        3.4.2 底物合成第105页
        3.4.3 一锅法合成哒嗪类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及产物结构表征第105-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7页
第四章 手性三级胺催化重氮化合物的卤化—semipinacol重排反应第127-154页
    4.1 引言第127-133页
        4.1.1 重氮化合物参与的催化不对称脱N_2官能化概述第127-131页
        4.1.2 课题设计第131-133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133-139页
        4.2.1 条件优化第133-134页
        4.2.2 底物拓展第134-136页
        4.2.3 尝试催化不对称诱导重氮化合物2发生卤化—semipinacol重排第136-139页
    4.3 本章小结第139页
    4.4 实验部分第139-152页
        4.4.1 实验通则第139-140页
        4.4.2 底物合成第140页
        4.4.3 实验步骤及产物结构表征第14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54页
第五章 手性三级胺催化氧/氮杂Michael—Michael串联反应:高立体选择性合成3,3'-色满/四氢喹啉螺氧化吲哚第154-190页
    5.1 引言第154-158页
        5.1.1 色满、四氢喹啉、螺氧化吲哚等骨架概述第154-155页
        5.1.2 课题设计第155-158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158-166页
        5.2.1 条件优化第158-161页
        5.2.2 底物拓展第161-166页
    5.3 本章小结第166页
    5.4 实验部分第166-186页
        5.4.1 实验通则第166页
        5.4.2 底物合成第166-168页
        5.4.3 实验步骤及产物结构表征第168-186页
    参考文献第186-190页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第190-192页
致谢第192-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功能型金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含碳硼烷光功能磷光铱配合物分子的合成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