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基于青年交往需求的城区老旧高层住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引言第10-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7页
        1.1.1 高层住区公共空间日益重要第10-15页
        1.1.2 青年人群成为老旧住区新生使用者第15-16页
        1.1.3 老旧高层住区公共空间与使用需求不匹配第16-17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3 研究框架第20-21页
    1.4 研究状况综述第21-26页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1-23页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23-26页
    1.5 概念解析第26-27页
        1.5.1 城区老旧高层住区第26页
        1.5.2 青年人群第26-27页
2 城区老旧高层住区公共空间基本特性研究第27-42页
    2.1 公共空间的分类第27-32页
        2.1.1 室外公共空间第27-30页
        2.1.2 室内公共空间第30-32页
    2.2 公共空间感受与功能特征第32-37页
        2.2.1 空间感受第32-36页
        2.2.2 空间属性与功能特征第36-37页
    2.3 公共空间的问题第37-39页
        2.3.1 活动空间面积不足第37页
        2.3.2 功能覆盖人群单一第37-38页
        2.3.3 品质不符合时代审美第38-39页
    2.4 公共空间与交往活动的关系第39-42页
        2.4.1 交往活动依托公共空间存在第40页
        2.4.2 公共空间质量影响交往活动频率第40-42页
3 青年人群对交往空间的需求分析第42-73页
    3.1 需求在老旧高层住区的满足情况第44-46页
        3.1.1 空间功能不完善第44-45页
        3.1.2 环境氛围不舒适第45-46页
        3.1.3 空间使用方式不明确第46页
    3.2 交往需求与交往空间特征第46-64页
        3.2.1 交往需求第47-51页
        3.2.2 交往空间特征第51-64页
    3.3 影响交往意愿的空间要素第64-73页
        3.3.1 开放性第65-68页
        3.3.2 适用性第68页
        3.3.3 包容性第68-71页
        3.3.4 空间感受第71-73页
4 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第73-83页
    4.1 优化设计基本原则第73-75页
        4.1.1 适度性、适建性、适用性原则第73-74页
        4.1.2 多元主体参与原则第74页
        4.1.3 空间共享原则第74-75页
    4.2 优化设计具体策略第75-83页
        4.2.1 多方拓展可用空间第75-78页
        4.2.2 方案竞选、主体投票、意见表达第78-79页
        4.2.3 复合公共空间功能第79-81页
        4.2.4 虚拟平台结合现实交往空间第81-83页
5 社区各类型公共空间更新模式第83-100页
    5.1 室外公共空间第83-94页
        5.1.1 宅前过渡空间第83-86页
        5.1.2 主要道路两侧线性公共空间第86-87页
        5.1.3 宅间小路划分的线性空间第87-89页
        5.1.4 大型开敞空地第89-91页
        5.1.5 建筑间隙空地第91-93页
        5.1.6 楼顶空间第93页
        5.1.7 边角空地第93-94页
    5.2 室内公共空间第94-99页
        5.2.1 单元楼入口第94-95页
        5.2.2 楼电梯厅第95-96页
        5.2.3 地下室第96-98页
        5.2.4 设备用房/配套公建第98-99页
    5.3 小结第99-100页
结论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附录A第105-107页
附录B第107-114页
作者简历第114-11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居民归属感的别墅区公共绿地景观评价体系构建--以福州市为例
下一篇:带可更换“保险丝”的螺栓连接钢梁柱节点受力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