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农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

滇池东岸大棚种植区农业非点源径流污染模拟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27页
    1.1 农业非点源污染概述第9-14页
        1.1.1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概念及特征第9-10页
        1.1.2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发生机理及危害第10-12页
        1.1.3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因素第12-14页
    1.2 国内外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第14-19页
        1.2.1 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研究第15-16页
        1.2.2 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进展第16-18页
        1.2.3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与管理第18-19页
    1.3 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第19-23页
        1.3.1 滇池流域农田氮、磷流失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2 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第21-22页
        1.3.3 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控制措施第22-23页
        1.3.4 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3页
    1.4 课题的提出、来源及研究内容第23-27页
        1.4.1 课题的来源第23页
        1.4.2 课题的提出第23-24页
        1.4.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4页
        1.4.4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5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第25-27页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第27-35页
    2.1 滇池流域概况第27-29页
        2.1.1 自然条件及人口经济概况第27页
        2.1.2 土地利用分布概况第27-29页
    2.2 研究区域概况第29-30页
    2.3 采样点位及监测方法第30-35页
        2.3.1 典型收集路径及关键监测节点的选择第30-33页
        2.3.2 样品采集与监测第33-35页
3 大棚产汇流及污染物流失特征第35-53页
    3.1 农业大棚产汇流特征第35-38页
    3.2 花卉大棚污染物流失特征第38-43页
        3.2.1 悬浮泥沙及化学需氧量浓度变化特征第38-40页
        3.2.2 次降雨氮素流失特征第40-42页
        3.2.3 次降雨磷素流失特征第42-43页
    3.3 蔬菜大棚污染物流失特征第43-49页
        3.3.1 悬浮泥沙及化学需氧量浓度变化特征第43-45页
        3.3.2 次降雨氮素流失特征第45-47页
        3.3.3 次降雨磷素流失特征第47-49页
    3.4 蔬菜大棚与花卉大棚污染物流失特征对比第49-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4 研究区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建立第53-69页
    4.1 模型的选择第53-55页
    4.2 SWMM 模型简介第55-61页
        4.2.1 地表产汇流模拟原理第56-58页
        4.2.2 地表污染物累积模拟原理第58-59页
        4.2.3 地表污染物冲刷模拟原理第59-61页
    4.3 滇池东岸大棚种植区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建立第61-68页
        4.3.1 基础数据处理第61页
        4.3.2 子汇水区划分第61-62页
        4.3.3 汇水沟渠概化第62-63页
        4.3.4 参数选取和预估第63-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5 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验证及模拟应用第69-87页
    5.1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第69-76页
        5.1.1 水文水力参数敏感性分析第70-72页
        5.1.2 水质参数敏感性分析第72-74页
        5.1.3 参数率定结果及误差分析第74-76页
    5.2 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验证第76-78页
    5.3 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应用第78-85页
        5.2.1 降雨设计第78-81页
        5.2.2 水量动态模拟第81-82页
        5.2.3 水质动态模拟第82-85页
    5.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6 结论、问题与建议第87-89页
    6.1 结论第87页
    6.2 问题与建议第87-89页
致谢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7页
附录第97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成果目录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市第五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
下一篇: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垃圾渗滤液及产电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