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0页 |
·植物防御机制与SAR | 第12页 |
·SA是介导SA的信号分子之一 | 第12-14页 |
·SA在提高植物抗病性中起重要作用 | 第12-13页 |
·SA是介导SA的信号分子之一 | 第13-14页 |
·TGA是SA介导的SA的重要调节者 | 第14-16页 |
·TGA转录因子是bZIP中的一类与植物生物胁迫抗性相关的转录因子 | 第14-15页 |
·TGA转录因子受SA诱导,在植物SA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 第15-16页 |
·菊花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菊花抗病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菊花生产中存在问题及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小黄菊 CmTGAs 基因的分离和转录表达分析 | 第20-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试材 | 第20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20页 |
·方法 | 第20-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2页 |
·菊花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获得 | 第23页 |
·CmTGAs基因全长的获得 | 第23-28页 |
·小黄菊CmTGAs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28-30页 |
·CmTGAs保守区对比 | 第30-31页 |
·CmTGAs与已知拟南芥碱性亮氨酸拉链D族成员进化树分析 | 第31-32页 |
·CmTGAs转录表达分析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CmTGA1在小黄菊中的遗传转化 | 第34-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试材 | 第34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小黄菊体细胞胚途径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7-40页 |
·小黄菊遗传转化再生受体体系的建立 | 第40-41页 |
·转基因载体的构建 | 第41-42页 |
·加酶切位点PCR | 第42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2-43页 |
·重组质粒向农杆菌中的转化 | 第43页 |
·抗性植株的获得 | 第43-44页 |
·抗性植株的绿色荧光鉴定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四章 转化植株抗病性鉴定的病原菌制备——小黄菊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 | 第48-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材料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小黄菊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52-53页 |
·黑斑病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 | 第53-54页 |
·5.8S rDNA - ITS序列进化树分析 | 第54-55页 |
·分离菌株致病力差异分析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6-60页 |
·菊花CmTGAs基因的克隆与载体构建 | 第56-57页 |
·植物生长物质与诱导时间对菊花体细胞胚诱导和再生的影响 | 第57-58页 |
·菊花遗传转化效率及对HmB的敏感性 | 第58页 |
·菊花黑斑病病原菌分离及鉴定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图版 | 第61-63页 |
附表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