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缩写符号对照表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6-32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协作认知无线电 | 第16-20页 |
1.2.1 认知无线电概述 | 第17-18页 |
1.2.2 认知无线电技术面临的问题 | 第18-19页 |
1.2.3 协作中继技术概述 | 第19-20页 |
1.3 协作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物理层安全技术 | 第20-29页 |
1.3.1 物理层安全的信息论基础 | 第20-24页 |
1.3.2 物理层安全性能指标 | 第24-26页 |
1.3.3 协作认知无线电网络物理层安全的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9-32页 |
2 防窃听场景下主用户状态改变对频谱感知的影响 | 第32-58页 |
2.1 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及接入策略分析 | 第32-39页 |
2.1.1 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策略 | 第32-36页 |
2.1.2 认知无线电频谱接入策略 | 第36-39页 |
2.2 安全约束场景下的频谱感知策略 | 第39-45页 |
2.2.1 系统模型 | 第39-40页 |
2.2.2 主用户活跃性对各种假设发生概率的影响 | 第40-45页 |
2.3 主用户活跃性对频谱感知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2.4 基于主用户活跃性的功率分配优化策略 | 第47-54页 |
2.5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54-5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3 增强主用户安全的认知用户选择策略 | 第58-80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59-60页 |
3.3. 基于最小干扰的认知用户选择策略 | 第60-70页 |
3.3.1 认知用户的选择策略 | 第60-63页 |
3.3.2 可达遍历保密速率 | 第63-66页 |
3.3.3 高信噪比区域的渐进分析 | 第66-68页 |
3.3.4 无干扰温度约束下的安全性能分析 | 第68-70页 |
3.4 基于最大干扰速率的认知用户选择策略 | 第70-77页 |
3.4.1 认知用户的选择策略 | 第70-73页 |
3.4.2 可达遍历保密速率 | 第73-74页 |
3.4.3 高信噪比区域下的渐进分析 | 第74-77页 |
3.5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77-7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4 联合认知用户中继和协作干扰的主用户安全传输策略 | 第80-94页 |
4.1 引言 | 第80-81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81-83页 |
4.3 联合认知用户中继和协作干扰的传输策略 | 第83-86页 |
4.3.1 系统信息交换过程 | 第83-84页 |
4.3.2 传输速率和保密传输速率 | 第84-86页 |
4.4 主用户和认知用户的最优时隙分配策略 | 第86-90页 |
4.4.1 中断性能分析 | 第86-87页 |
4.4.2 时间优化分配 | 第87-90页 |
4.5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90-9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5 联合子载波和功率分配的认知用户协作安全传输策略 | 第94-109页 |
5.1 引言 | 第94-95页 |
5.2 系统模型 | 第95-98页 |
5.3 完全信道信息下的安全传输策略 | 第98-103页 |
5.3.1 主用户保密速率和认知用户传输速率 | 第98-100页 |
5.3.2 子载波和功率的联合分配 | 第100-103页 |
5.4 部分信道信息下的安全传输策略 | 第103-105页 |
5.5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105-10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9-110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110-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附录A 定理3.1的证明过程 | 第123-127页 |
附录B 定理3.4的证明过程 | 第127-129页 |
附录C E[C_(E,s)]推导过程 | 第129-131页 |
个人简介 | 第131-13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