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8-14页
    (一) 引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第8-9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9-10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三)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第12页
        1 研究目标第12页
        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第12页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12-14页
        1.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2-13页
        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第13-14页
一、有效沟通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第14-25页
    (一) 有效沟通的特质第14-20页
        1. 沟通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第14-15页
        2. 沟通的要素及模型第15-16页
        3. 有效沟通的内涵及特征第16-17页
        4. 有效沟通的基本要求第17-20页
    (二)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质第20-23页
        1.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第20页
        2.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点第20-22页
        3.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模式第22-23页
    (三) 有效沟通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关联第23-25页
        1. 两者的要素具有关联性第24页
        2. 两者的过程具有关联性第24页
        3. 两者的结果具有关联性第24-25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存在的障碍分析及影响因素第25-33页
    (一)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存在的障碍第25-27页
        1. 人际因素导致的沟通障碍第25页
        2. 结构因素造成的沟通障碍第25-26页
        3. 技术因素产生的沟通障碍第26-27页
    (二)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第27-29页
        1. 教育对象的复杂性第27-28页
        2. 教育环境的复杂性第28页
        3. 教育媒介的复杂性第28-29页
    (三)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有效性的因素第29-33页
        1. 主观性因素第29-31页
        2. 客观性因素第31-33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应坚持的原则和方法第33-44页
    (一)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有效性应遵循的原则第33-37页
        1. 坚持平等和真诚相结合的原则第33-34页
        2. 坚持尊重和理解相结合的原则第34-35页
        3. 坚持引导和适应相结合的原则第35-36页
        4. 坚持倾听和鼓励相结合的原则第36-37页
    (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第37-44页
        1. 强化自我沟通的能力第37-39页
        2. 构建循环互动的双向沟通模式第39-40页
        3. 拓宽非正式沟通的途径第40-42页
        4. 重视非语言沟通的方式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致谢第48-49页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