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橡胶工业论文--热塑性弹性体论文

丙烯酸树脂弹性体复合薄膜的介电及电驱动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图表清单第10-12页
注释表第12-13页
缩略词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0页
    1.1 介电弹性体第14-23页
        1.1.1 介电弹性体的概念第14-15页
        1.1.2 常用的介电弹性体材料第15-18页
        1.1.3 丙烯酸树脂弹性体的合成与改性第18-20页
        1.1.4 驱动机理第20-21页
        1.1.5 影响介电弹性体驱动性能的因素第21-23页
    1.2 介电弹性体及其驱动器的研究进展第23-29页
        1.2.1 高介电常数粒子填充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第23-25页
        1.2.2 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第25-28页
        1.2.3 介电弹性体驱动器中的柔性电极第28-29页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9-30页
第二章 ACM 及其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第30-42页
    2.1 前言第30页
    2.2 实验方法第30-33页
        2.2.1 主要原料及规格第30-31页
        2.2.2 纯丙烯酸树脂弹性体 ACM 的合成第31页
        2.2.3 接枝复合物 ACM-g-CuPc 的合成第31-32页
        2.2.4 物理共混复合物 ACM/CuPc 的制备第32页
        2.2.5 ACM 及其复合薄膜的制备第32-33页
    2.3 ACM 及其复合薄膜的化学及微结构表征方法第33-35页
        2.3.1 FT-IR 分析第33-34页
        2.3.2 ~1H-NMR 分析第34页
        2.3.3 ICP 分析第34页
        2.3.4 TEM 分析第34页
        2.3.5 XRD 分析第34-35页
        2.3.6 DSC 分析第35页
        2.3.7 TGA 分析第35页
    2.4 ACM 及其复合薄膜的化学及微结构表征结果与讨论第35-40页
        2.4.1 FT-IR 分析结果第35-36页
        2.4.2 ~1H-NMR 分析结果第36-37页
        2.4.3 ICP 分析结果第37页
        2.4.4 TEM 分析结果第37-38页
        2.4.5 XRD 分析结果第38-39页
        2.4.6 DSC 分析结果第39-40页
        2.4.7 TGA 分析结果第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ACM 及其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和弹性模量分析第42-53页
    3.1 前言第42页
    3.2 实验部分第42-43页
        3.2.1 实验样品第42-43页
        3.2.2 介电性能的测试第43页
        3.2.3 弹性模量的测试第43页
    3.3 ACM 及其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分析第43-50页
        3.3.1 ACM 及其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分析第43-45页
        3.3.2 CuPc 含量不同的接枝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分析第45-46页
        3.3.3 制备方法不同的接枝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分析第46-47页
        3.3.4 高能粒子辐照对复合薄膜介电性能的影响第47-50页
    3.4 ACM 及其复合薄膜的弹性模量分析第50-52页
        3.4.1 基体配方不同的接枝复合薄膜的弹性模量分析第50-51页
        3.4.2 CuPc 含量不同的接枝复合薄膜的弹性模量分析第51页
        3.4.3 ACM 及其复合薄膜的弹性模量分析第51-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接枝复合薄膜的电致应变性能第53-70页
    4.1 前言第53页
    4.2 实验部分第53-56页
        4.2.1 主要原料及规格第53页
        4.2.2 碳脂电极的制备第53-54页
        4.2.3 圆形驱动器的制作及实验方法第54-55页
        4.2.4 电致应变及驱动相关数值的计算第55-56页
    4.3 影响接枝复合薄膜驱动性能的因素第56-64页
        4.3.1 ACM 基体中 BA 含量对接枝复合薄膜驱动性能的影响第56-58页
        4.3.2 预拉伸量对接枝复合薄膜驱动性能的影响第58-60页
        4.3.3 电极大小和成分对接枝复合薄膜驱动性能的影响第60-63页
        4.3.4 接枝复合薄膜的电致应变对时间的依赖性第63-64页
    4.4 接枝复合薄膜的失效特性分析第64-68页
        4.4.1 褶皱第65-66页
        4.4.2 放电第66-68页
        4.4.3 击穿第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0-72页
    5.1 全文工作总结第70-71页
    5.2 本文创新点第71页
    5.3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9页
致谢第79-80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页
在学期间主要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波辅助提取半纤维素及其磺化改性的研究
下一篇:电沉积法和混凝沉淀法组合工艺回收处理含镉废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