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3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现有研究不足及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韩国新村运动 | 第13-16页 |
2.1 新村运动背景 | 第13-14页 |
2.2 新村运动的实施 | 第14-15页 |
2.3 新村运动的衰退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对韩国新村运动的认识及评价 | 第16-23页 |
3.1 新村运动的几个特征 | 第16-18页 |
3.1.1 政治运动特征 | 第16-17页 |
3.1.2 政府主导特征 | 第17页 |
3.1.3 精神启蒙特征 | 第17-18页 |
3.2 新村运动的成果 | 第18-19页 |
3.3 负面影响及不足 | 第19-23页 |
3.3.1 政府主导造成农民依赖性和农户负债更加严重 | 第19-20页 |
3.3.2 新村运动的政治性特征最终导致“人亡政息” | 第20-21页 |
3.3.3 运动的强制性具有破坏性作用 | 第21页 |
3.3.4 新村运动未能克服小农经济和农业继续衰弱的困局 | 第21页 |
3.3.5 农业过度保护,面临难以承受的国际自由发展贸易冲击 | 第21-23页 |
第四章 中韩农村问题比较研究 | 第23-28页 |
4.1 中韩可比阶段农村问题相似之处 | 第23-25页 |
4.1.1 背景相同 | 第23-24页 |
4.1.2 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基本相似 | 第24页 |
4.1.3 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和东方民族文化理念的相似 | 第24-25页 |
4.1.4 社会发展阶段相似 | 第25页 |
4.2 中韩两国农村问题的相异性 | 第25-28页 |
第五章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第28-35页 |
5.1 以制度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28-31页 |
5.1.1 理顺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实行土地确权 | 第28-29页 |
5.1.2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人口互相流动 | 第29-30页 |
5.1.3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 第30-31页 |
5.2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明确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 第31-32页 |
5.2.1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及作用 | 第31页 |
5.2.2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始终是农民 | 第31-32页 |
5.3 教育:技能教育和精神启蒙 | 第32-34页 |
5.3.1. 精神启蒙 | 第32-33页 |
5.3.2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 第33页 |
5.3.3 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 | 第33-34页 |
5.4 统筹推进,“四化同步”中解决“三农”问题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