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历代经学家对“东门”诗的解读 | 第15-27页 |
一、西汉至唐代对“东门”诗的解读 | 第15-18页 |
1、两汉时期经学家对“东门”诗的解读 | 第15-17页 |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家对“东门”诗的解读 | 第17页 |
3、隋唐时期经学家对“东门”诗的解读 | 第17-18页 |
二、宋元时期经学家对“东门”诗的解读 | 第18-21页 |
1、非《序》与卫道——宋代的解读 | 第18-21页 |
2、“朱《传》之笺疏”——元代的解读 | 第21页 |
三、明代经学家对“东门”诗的解读 | 第21-22页 |
1、朱熹《诗集传》的衍义——明代前期的解读 | 第21页 |
2、从经学到文学——明代中后期的解读 | 第21-22页 |
四、清代经学家对“东门”诗的解读 | 第22-27页 |
1、考据派的解读 | 第22页 |
2、独立思考派的解读 | 第22-25页 |
3、王先谦等对“三家诗”说的解读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东门”诗反映的社会生活 | 第27-39页 |
一、政治 | 第27-30页 |
1、“东门”诗所透视的宗周与宗族相互交织的心理 | 第27-28页 |
2、民族矛盾尖锐——从祭祀之诗看郑、陈的政治生活的一侧面 | 第28-29页 |
3、以人为本的观念 | 第29-30页 |
二、爱情婚姻 | 第30-32页 |
三、巫术活动 | 第32-35页 |
四、审美意识 | 第35-39页 |
1、欢快愉悦的感情基调 | 第35-36页 |
2、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外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心灵美 | 第36-38页 |
3、“原始”和“文明”的交织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先秦文化对“东门”诗的影响 | 第39-52页 |
一、东夷文化对“东门”诗的影响 | 第40-44页 |
1、开朗、乐观、率真传统对“东门”诗的影响 | 第40-41页 |
2、婚姻习俗对“东门”诗的影响 | 第41-42页 |
3、东夷故地女子地位状况在“东门”诗中的体现 | 第42-43页 |
4、东夷文化其他方面在“东门”诗中的体现 | 第43-44页 |
二、周文化的东渐和影响 | 第44-47页 |
1、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44-45页 |
2、婚姻制对“东门”诗创作的影响 | 第45页 |
3、宗教意识对“东门”诗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三、巴蜀文化对“东门”诗的影响 | 第47-48页 |
四、“东”文化渊源在“东门”诗中的体现 | 第48-52页 |
第四章 “东门”诗的文学成就 | 第52-62页 |
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东门”诗中的体现 | 第52页 |
二、赋、比、兴手法在“东门”诗中的运用 | 第52-56页 |
1、叙事写人,抒情议论——“赋”的具体运用 | 第53-54页 |
2、“比”的具体运用 | 第54-55页 |
3、“兴”的具体运用 | 第55页 |
4、“赋”、“比”、“兴”的综合运用 | 第55-56页 |
三、“东门”诗在句式、章法上的文学成就 | 第56-57页 |
1、四言体——“东门”诗的句式 | 第56页 |
2、回环往复——“东门”诗的章法 | 第56-57页 |
四、“东门”诗在语言和用韵上的特色 | 第57-60页 |
1、“东门”诗在语言上的文学特色 | 第57-59页 |
2、“东门”诗在用韵上的特色 | 第59-60页 |
五、健康乐观的基调和明畅通快的语气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注释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