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7-二乙氨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荧光光谱性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符号说明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9-24页
    1.1 引言第9-10页
    1.2 荧光的产生第10-11页
    1.3 香豆素类衍生物的概述第11-13页
        1.3.1 香豆素类衍生的结构与性质第11页
        1.3.2 香豆素类衍生的应用第11-13页
            1.3.2.1 医药领域第11-12页
            1.3.2.2 香料领域第12页
            1.3.2.3 染料领域第12页
            1.3.2.4 分析领域第12-13页
    1.4 香豆素类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现状第13-23页
    1.5 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2章 四种 7-二乙氨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24-31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实验部分第24-27页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24-25页
        2.2.2 目标产物合成路线第25-26页
        2.2.3 合成步骤第26-27页
            2.2.3.1 7-二乙氨基香豆素-3-甲酸乙酯 ( )的合成第26-27页
            2.2.3.2 中间产物 7-二乙氨基香豆素-3-羧酸 ( Ⅱ) 的合成第27页
            2.2.3.3 四种 7-二乙氨基香豆素化合物 (Ⅲ_a~Ⅲ_d)的合成第2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7-29页
        2.3.1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第27-28页
        2.3.2 合成过程分析与反应条件的优化第28-29页
            2.3.2.1 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和反应时间对酯的水解反应的影响第28-29页
            2.3.2.2 酸化温度和酸化程度对中间产物Ⅱ产率的影响第29页
            2.3.3.3 纯化方法对目标产物纯度的影响第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3章 四种 7-二乙氨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光谱性质研究第31-38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实验部分第31-32页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31-32页
        3.2.2 实验方法第32页
            3.2.2.1 化合物Ⅲ_a~Ⅲ_d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32页
            3.2.2.2 化合物Ⅲ_a~Ⅲ_d荧光光谱性质的检测第3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2-37页
        3.3.1 化合物Ⅲ_a~Ⅲ_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32-33页
        3.3.2 化合物Ⅲ_a~Ⅲ_d的荧光发射光谱第33-34页
        3.3.3 化合物Ⅲ_a~Ⅲ_d的荧光稳定性研究第34-37页
            3.3.3.1 温度对化合物Ⅲ_a~Ⅲ_d荧光稳定性的影响第34-35页
            3.3.3.2 pH 对化合物Ⅲ_a~Ⅲ_d荧光稳定性的影响第35-36页
            3.3.3.3 时间对化合物Ⅲ_a~Ⅲ_d荧光稳定性的影响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四种 7-二乙氨基香豆素类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研究第38-49页
    4.1 引言第38页
    4.2 实验部分第38-40页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38-39页
        4.2.2 实验方法第39-4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0-48页
        4.3.1 化合物Ⅲ_a和Ⅲ_b金属离子选择性的研究第40-41页
        4.3.2 化合物Ⅲ_c金属离子选择性的研究第41-45页
            4.3.2.1 化合物Ⅲ_c金属离子选择性的检测第41页
            4.3.2.2 Cu~(2+)浓度对化合物Ⅲ_c荧光光谱的影响第41-43页
            4.3.2.3 Cu~(2+)与化合物Ⅲ_c响应时间的研究第43页
            4.3.2.4 Cu~(2+)与化合物Ⅲ_c作用的可逆性研究第43-44页
            4.3.2.5 Cu~(2+)与化合物Ⅲ_c作用机理的探讨第44-45页
        4.3.3 化合物Ⅲ_d金属离子选择性的研究第45-48页
            4.3.3.1 化合物Ⅲ_d金属离子选择性的检测第45页
            4.3.3.2 Fe~(3+)浓度对化合物Ⅲ_d荧光光谱的影响第45-46页
            4.3.3.3 Fe~(3+)与化合物Ⅲ_d响应时间的研究第46-47页
            4.3.3.4 Fe~(3+)与化合物Ⅲ_d作用的可逆性研究第47页
            4.3.3.5 Fe~(3+)与化合物Ⅲ_d作用机理的探讨第47-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结论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8页
附录第58-66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的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组装调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微观形貌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下一篇:锆基MOF为前驱体制备Ni/ZrO2催化苯加氢反应及酸化膨润土催化合成乙基叔丁基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