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

强震作用下岩质高陡边坡动力稳定性特征及抗滑稳定矢量和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岩质高陡边坡动力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4-21页
        1.2.1 岩质高陡边坡的动力计算方法第14-16页
        1.2.2 岩质高陡边坡的抗滑稳定性分析方法第16-19页
        1.2.3 岩质高陡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指标第19-21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岩质边坡失稳因素及强震作用下失稳形态研究第23-37页
    2.1 岩质边坡影响因素分析第23-27页
        2.1.1 岩体结构类型影响第23-24页
        2.1.2 结构面特性影响第24-25页
        2.1.3 地形地貌影响第25-26页
        2.1.4 地质构造应力的影响第26页
        2.1.5 水和风的作用的影响第26页
        2.1.6 人工活动的影响第26-27页
        2.1.7 地震的影响第27页
    2.2 地震与边坡灾害的关系第27-29页
    2.3 强震作用下边坡失稳形态分析第29-34页
        2.3.1 地震力作用下岩质边坡的破坏形态第29-32页
        2.3.2 岷县地震的黄土斜坡破坏状况调查第32-34页
    2.4 失稳模型的确定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抗滑动力稳定分析的矢量和分析方法第37-47页
    3.1 矢量和动力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假设第37-38页
    3.2 边坡潜在滑移面的确定第38-40页
        3.2.1 滑移面搜索方法研究现状第38-39页
        3.2.2 基于边坡动力特征的潜在滑移面搜索方法第39-40页
    3.3 矢量和法滑移角的矢量和标量表达式第40-42页
    3.4 矢量和法安全系数的矢量和标量表达式第42-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矢量和动力分析方法的平面问题算例第47-69页
    4.1 岩质高陡边坡动力分析方法第47-49页
        4.1.1 动力有限元法第47-48页
        4.1.2 有限元-无限元法第48-49页
    4.2 岩质高陡边坡的动力响应分析第49-63页
        4.2.1 边坡模型的网格划分第49-52页
        4.2.2 荷载和工况第52-55页
        4.2.3 动力响应机理研究第55-63页
    4.3 雷克波作用下潜在滑移面的确定第63-66页
    4.4 基于矢量和动力分析方法的稳定性评价第66-67页
        4.4.1 汶川地震记录作用下的稳定性评价第66页
        4.4.2 福岛地震记录作用下的稳定性评价第66-67页
        4.4.3 模型动力稳定性评价结果分析第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南京牛首山某边坡的计算实例第69-90页
    5.1 工程概况第69-70页
    5.2 边坡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及场地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第70-76页
        5.2.1 场地类别及抗震设防烈度第70-71页
        5.2.2 水文条件第71页
        5.2.3 地质构造条件第71页
        5.2.4 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性第71-73页
        5.2.5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第73-76页
    5.3 有限元计算模型第76-81页
        5.3.1 模型网格划分第76-78页
        5.3.2 模型材料的物理力学及强度参数第78页
        5.3.3 锚索及锚杆的模拟第78-79页
        5.3.4 载荷及工况第79-81页
    5.4 锚固前边坡的动力响应和稳定性评价第81-84页
        5.4.1 锚固前边坡的动力响应机理研究第81-82页
        5.4.2 基于矢量和法的动力稳定性评价第82-84页
    5.5 锚固后边坡的动力响应和稳定性评价第84-88页
        5.5.1 锚固方案和模型网格第84-85页
        5.5.2 锚固后边坡的动力响应第85-86页
        5.5.3 基于矢量和法的动力稳定性评价第86-88页
        5.5.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88页
    5.6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90-92页
    6.1 结论第90页
    6.2 展望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7页
致谢第97-99页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99-100页
攻读硕士期间已受理或者授权的专利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功能化石墨烯修饰电极的构筑及其电化学传感研究
下一篇:关联成像实验研究及后期解算算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