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 1 引言 | 第12-22页 | 
|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 第12页 | 
| 1.2 TGE的流行病学 | 第12页 | 
| 1.3 TGE临床症状 | 第12页 | 
| 1.4 TGEV基因组结构特征 | 第12-15页 | 
| 1.4.1 TGEV的结构蛋白 | 第13-14页 | 
| 1.4.2 TGE-V的非结构蛋白 | 第14-15页 | 
| 1.5 TGEV的组织嗜性 | 第15页 | 
| 1.6 TGEV的理化特性 | 第15页 | 
| 1.7 TGE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 第15-17页 | 
| 1.7.1 亚单位疫苗 | 第15-16页 | 
| 1.7.2 重组活载体疫苗 | 第16页 | 
| 1.7.3 核酸疫苗 | 第16页 | 
| 1.7.4 TGEV实验室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 1.8 抗原表位的概述 | 第17-18页 | 
| 1.9 轮状病毒病 | 第18页 | 
| 1.10 轮状病毒的流行病学 | 第18-19页 | 
| 1.11 猪轮状病毒的流行病学 | 第19页 | 
| 1.12 猪轮状病毒形态和主要结构蛋白 | 第19-20页 | 
| 1.12.1 病毒主要结构蛋白 | 第20页 | 
| 1.13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 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 第22-44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 2.1.1 细胞与质粒 | 第22页 | 
| 2.1.2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 2.2 细胞与病毒的培养 | 第22-23页 | 
| 2.2.1 病毒液上清毒价的测定 | 第23页 | 
| 2.3 TGEV病毒液的纯化 | 第23页 | 
| 2.3.1 TGEV抗原的制备 | 第23页 | 
| 2.4 TGEV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 | 第23-36页 | 
| 2.4.1 TGEV抗原的动物免疫 | 第23-25页 | 
| 2.4.2 脾淋巴细胞的准备 | 第25-26页 | 
| 2.4.3 细胞融合 | 第26页 | 
| 2.4.4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26-27页 | 
| 2.4.5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有限稀释法 | 第27页 | 
| 2.4.6 杂交瘤细胞株的扩大培养 | 第27-28页 | 
| 2.4.7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体内诱生腹水法 | 第28页 | 
| 2.4.8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冻存和复苏 | 第28页 | 
| 2.4.9 单克隆抗体特性的鉴定 | 第28-29页 | 
| 2.4.10 N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29-30页 | 
| 2.4.11 N1的原核表达的构建 | 第30-36页 | 
| 2.4.12 单克隆抗体表位鉴定 | 第36页 | 
| 2.5 结果 | 第36-41页 | 
| 2.5.1 TCID50结果 | 第36-37页 | 
| 2.5.2 小鼠免疫血清效价测定 | 第37页 | 
| 2.5.3 杂交瘤细胞株IFA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 2.5.4 单克隆抗体初步鉴定 | 第38-39页 | 
| 2.5.5 单克隆抗体在细胞内定位 | 第39页 | 
| 2.5.6 N蛋白的SDS-PAGE结果 | 第39-40页 | 
| 2.5.7 N蛋白Western blot鉴定 | 第40页 | 
| 2.5.8 N1 PCR扩增、双酶切鉴定 | 第40-41页 | 
| 2.5.9 N1蛋白SDS-PAGE结果 | 第41页 | 
| 2.5.10 N1蛋白Western blot结果 | 第41页 | 
| 2.6 讨论 | 第41-44页 | 
| 2.6.1 抗原的选择 | 第41-42页 | 
| 2.6.2 细胞融合前的准备 | 第42页 | 
| 2.6.3 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 第42-43页 | 
| 2.6.4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3页 | 
| 2.6.5 单克隆抗体表位鉴定 | 第43-44页 | 
| 3 猪轮状病毒基因序列分析 | 第44-55页 | 
| 3.1 材料、试剂和样品来源 | 第44页 | 
| 3.2 样品处理 | 第44页 | 
| 3.3 样品RNA的提取 | 第44页 | 
| 3.4 样品PCR鉴定 | 第44-45页 | 
| 3.4.1 引物序列 | 第44-45页 | 
| 3.5 VP6、VP7基因引物设计 | 第45-46页 | 
| 3.6 VP6、VP7基因扩增 | 第46页 | 
| 3.7 PCR产物的纯化 | 第46页 | 
| 3.8 PCR纯化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 第46页 | 
| 3.9 VP6、VP7序列分析 | 第46-49页 | 
| 3.9.1 VP6基因参考序列 | 第46-48页 | 
| 3.9.2 VP7基因参考序列 | 第48-49页 | 
| 3.10 结果 | 第49-53页 | 
| 3.10.1 PoRV PCR鉴定结果 | 第49-50页 | 
| 3.10.2 PoRV VP6基因的扩增 | 第50页 | 
| 3.10.3 PoRV VP7基因的扩增 | 第50-51页 | 
| 3.10.4 PoRV VP6同源性分析 | 第51页 | 
| 3.10.5 PoRV VP6基因进化树 | 第51-52页 | 
| 3.10.6 PoRV VP7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 | 第52页 | 
| 3.10.7 PoRV VP7基因进化树 | 第52-53页 | 
| 3.11 讨论 | 第53-55页 | 
| 3.11.1 VP6基因序列分析 | 第53-54页 | 
| 3.11.2 VP7基因序列分析 | 第54-55页 | 
| 4 结论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附录 | 第63-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