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山东“红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问题提出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与意义第12-14页
        1.2.1 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7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第17-22页
    2.1 区位理论第17-18页
        2.1.1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第17页
        2.1.2 工业区位理论第17-18页
        2.1.3 中心地理论第18页
        2.1.4 辐射理论第18页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8-20页
    2.3 战略管理理论第20-22页
第三章 山东“红色”经济区概述第22-31页
    3.1 红色文化的属性与价值形态第22-25页
        3.1.1 红色文化的内涵第22-23页
        3.1.2 红色文化的价值第23-25页
    3.2 “红色”经济区的内涵与现状第25-28页
        3.2.1 “红色”经济区的内涵第25-26页
        3.2.2 中国革命老区的分布第26-27页
        3.2.3 “红色”经济区的发展现状第27-28页
    3.3 山东“红色”经济区的界定与划分第28-31页
        3.3.1 山东革命老区的分布第28-29页
        3.3.2 山东“红色”经济区的界定与基本现状第29-31页
第四章 山东“红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第31-45页
    4.1 山东“红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优势分析第31-37页
        4.1.1 地理位置优越第31页
        4.1.2 区域内资源条件优越第31-35页
        4.1.3 交通基础设施优越第35-36页
        4.1.4 产业体系内门类众多第36-37页
    4.2 山东“红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劣势分析第37-41页
        4.2.1 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第37-38页
        4.2.2 产业结构层次低,趋同化严重第38-39页
        4.2.3 高科技人才资源欠缺,科技支撑弱第39-41页
    4.3 山东“红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机遇分析第41-42页
        4.3.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第41页
        4.3.2 国家政策支持保障第41-42页
        4.3.3 山东省经济一体化的推动第42页
    4.4 山东“红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威胁分析第42-43页
        4.4.1 制约因素影响产业转移第42-43页
        4.4.2 周边经济区的发展竞争压力大第43页
    4.5 “红色”经济区的SO、WO、ST、WT组合战略分析第43-45页
第五章 山东“红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第45-63页
    5.1 山东“红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第45-46页
        5.1.1 战略思想第45-46页
        5.1.2 战略目标第46页
    5.2 山东“红色”经济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第46-48页
        5.2.1 减少污染,优化水资源环境第46-47页
        5.2.2 技术革新,深化矿产资源管理第47-48页
        5.2.3 环保节能,拓展光伏新能源第48页
    5.3 山东“红色”经济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第48-59页
        5.3.1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绿色”工业经济体系第48-50页
        5.3.2 改革传统农业,创建新型经济管理模式第50-52页
        5.3.3 挖掘遗产资源,打造红色生态旅游经济第52-54页
        5.3.4 整合、优化资源,推进经济区间的联动发展第54-59页
    5.4 山东“红色”经济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第59-63页
        5.4.1 创建“红色图书馆”,弘扬红色文化第59-61页
        5.4.2 构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软实力第61-6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6.1 研究结论第63-64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6-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社会学视角下影响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因素分析--基于CGSS2003年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