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及司法认定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1页
    1.1 研究的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1 域外研究现状第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2 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的立法分析第11-16页
    2.1 立法背景分析第11-12页
    2.2 域外立法分析第12-15页
    2.3 立法评析第15-16页
3 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的构成特征解析第16-29页
    3.1 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的客体第16-17页
    3.2 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的客观方面第17-24页
        3.2.1 泄露第17-19页
        3.2.2 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第19-21页
        3.2.3 不应公开的信息第21-23页
        3.2.4 造成信息公开传播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第23-24页
    3.3 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的主体第24-26页
        3.3.1 本罪是身份犯第24-25页
        3.3.2 司法工作人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第25-26页
        3.3.3 其他诉讼参与人第26页
    3.4 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的主观方面第26-29页
4 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司法认定诸问题第29-38页
    4.1 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与相关罪的区分与关联第29-31页
        4.1.1 本罪与披露、报道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第29-30页
        4.1.2 本罪与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第30-31页
    4.2 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的身份犯之共犯问题认定第31-33页
        4.2.1 无身份者教唆、帮助有身份者第31页
        4.2.2 有身份者教唆、帮助无身份者第31-32页
        4.2.3 有无身份者共同泄露第32-33页
    4.3 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的停止形态认定第33-36页
        4.3.1 本罪是结果犯第33-34页
        4.3.2 未完成形态第34-36页
    4.4 阻却违法、阻却责任的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行为认定第36-38页
        4.4.1 阻却违法:被害人承诺与避险性利益衡量第36-37页
        4.4.2 阻却责任:告状无门缺乏期待可能性第37-38页
结语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致谢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法上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一个法秩序协调的视角
下一篇:防卫行为的第三种形态研究--《刑法》第二十条的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