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3-15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5-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3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 第19-20页 |
1.2 交直流电晕放电研究现状 | 第20-30页 |
1.2.1 交直流电晕放电理论研究 | 第20-29页 |
1.2.2 交直流电晕放电微观物理过程的研究 | 第29页 |
1.2.3 交直流电晕放电离子流场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 | 第29-30页 |
1.3 本文研究工作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离子流场的节点离散有限元时域法 | 第33-57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计算模型 | 第34-37页 |
2.2.1 控制方程 | 第34页 |
2.2.2 模型假设 | 第34-35页 |
2.2.3 求解区域划分 | 第35-36页 |
2.2.4 边界条件 | 第36-37页 |
2.3 节点离散有限元时域方法 | 第37-44页 |
2.3.1 引言 | 第37-38页 |
2.3.2 节点离散有限元法 | 第38-42页 |
2.3.3 低存储的保持强稳定性的四阶五步龙格库塔法 | 第42-44页 |
2.4 节点离散有限元法对HVDC输电线路离子流场的数值模拟 | 第44-55页 |
2.4.1 计算方法 | 第44-51页 |
2.4.2 计算方法有效性验证 | 第51-53页 |
2.4.3 工程应用 | 第53-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电晕放电流体模型的微观输运参数 | 第57-75页 |
3.1 引言 | 第57-58页 |
3.2 电子能量分布及微观输运参数 | 第58-70页 |
3.2.1 玻尔兹曼方程 | 第58-67页 |
3.2.2 流体方程的系数 | 第67-69页 |
3.2.3 其他因素对于玻尔兹曼方程求解的影响 | 第69-70页 |
3.3 输运参数的计算 | 第70-7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直流电晕放电微观物理过程 | 第75-99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直流电晕放电物理过程 | 第76-80页 |
4.2.1 正极性电晕放电物理过程 | 第76-78页 |
4.2.2 负极性电晕放电物理过程 | 第78-79页 |
4.2.3 两种极性电晕放电物理过程的比较 | 第79-80页 |
4.3 控制方程 | 第80-82页 |
4.4 直流电晕放电的数值模拟 | 第82-92页 |
4.4.1 计算区域划分 | 第82页 |
4.4.2 正电晕放电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82-87页 |
4.4.3 负电晕放电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87-90页 |
4.4.4 计算流程 | 第90-92页 |
4.5 直流电晕放电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 | 第92-98页 |
4.5.1 电场分布 | 第93-95页 |
4.5.2 等离子体分布 | 第95-96页 |
4.5.3 正、负电晕放电过程比较 | 第96-9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交流电晕放电微观物理过程 | 第99-113页 |
5.1 引言 | 第99-100页 |
5.2 交流电晕放电物理过程 | 第100-102页 |
5.2.1 交流电晕放电微观物理过程 | 第100-101页 |
5.2.2 起晕场强 | 第101-102页 |
5.3 控制方程 | 第102页 |
5.4 交流电晕放电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102-108页 |
5.4.1 计算区域划分 | 第102-103页 |
5.4.2 正半周期电晕放电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103-104页 |
5.4.3 负半周期电晕放电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104-105页 |
5.4.4 电晕放电前的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105页 |
5.4.5 电晕电流的计算 | 第105-106页 |
5.4.6 计算流程 | 第106-108页 |
5.5 交流电晕放电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 | 第108-112页 |
5.5.1 模型验证 | 第108-109页 |
5.5.2 数值模拟分析 | 第109-112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交直流混合离子流场 | 第113-125页 |
6.1 交直流混合离子流场数值模拟 | 第113-115页 |
6.2 计算方法有效性验证 | 第115-117页 |
6.3 交直流混合离子流场分析 | 第117-120页 |
6.4 工程应用 | 第120-12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9页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25-126页 |
7.2 本文工作主要创新点 | 第126-127页 |
7.3 展望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作者简介 | 第143-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