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人工湿地技术概述 | 第14-23页 |
·人工湿地的定义 | 第14-15页 |
·人工湿地的分类 | 第15-17页 |
·人工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 第17-19页 |
·人工湿地的污染物去除机理 | 第19-21页 |
·人工湿地技术的优缺点 | 第21-22页 |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发展历史 | 第22-23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及课题来源 | 第23-2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课题来源 | 第25-26页 |
第2章 新薛河人工湿地设计概况以及实验概况 | 第26-34页 |
·新薛河人工湿地设计概况 | 第26-31页 |
·工程选址 | 第26页 |
·工艺流程 | 第26-27页 |
·主要单元设计 | 第27-30页 |
·设计进水水质与进水流量 | 第30-31页 |
·实验概况 | 第31-34页 |
·实验目的和内容 | 第31页 |
·实验方法及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2-34页 |
第3章 新薛河人工湿地运行效果研究 | 第34-46页 |
·新薛河人工湿地进出水水质 | 第34-35页 |
·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沿程去除效果 | 第35-39页 |
·COD 的沿程去除效果 | 第36-37页 |
·氨氮的沿程去除效果 | 第37页 |
·总氮的沿程去除效果 | 第37-38页 |
·总磷的沿程去除效果 | 第38-39页 |
·温度的变化对去除效果影响 | 第39-40页 |
·进水浓度的变化对去除效果影响 | 第40-42页 |
·进水浓度的变化对COD 去除效果影响 | 第41页 |
·进水浓度的变化对氨氮去除效果影响 | 第41-42页 |
·进水浓度的变化对总氮去除效果影响 | 第42页 |
·年际的变化对去除效果影响 | 第42-43页 |
·DO 和PH 值随工艺流程的变化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率主要影响因素优化 | 第46-59页 |
·回归分析理论概述 | 第46页 |
·污染物去除率与进水浓度、水温、进水流量的关系研究 | 第46-53页 |
·数据的选取 | 第47页 |
·氨氮去除率与进水浓度、水温、进水流量的关系研究 | 第47-50页 |
·总氮去除率与进水浓度、水温、进水流量的关系研究 | 第50-52页 |
·COD 去除率与进水浓度、水温、进水流量的关系研究 | 第52-53页 |
·污染物去除率与湿地面积的关系研究 | 第53-57页 |
·数据的选取 | 第53-54页 |
·氨氮去除率与湿地面积的关系研究 | 第54-55页 |
·总氮去除率与湿地面积的关系研究 | 第55-56页 |
·COD 去除率与湿地面积的关系研究 | 第56-57页 |
·回归方程的应用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人工湿地运行效果研究 | 第59-70页 |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 第59-60页 |
·训练样本的选择以及预处理 | 第60-62页 |
·训练样本 | 第60-61页 |
·训练样本的归一化 | 第61-62页 |
·网络的拓扑结构 | 第62-65页 |
·输入输出层数的确定 | 第62-63页 |
·隐含层节点数的确定 | 第63-65页 |
·网络参数的确定 | 第65-66页 |
·节点转移函数的选择 | 第65页 |
·学习算法的选择 | 第65-66页 |
·动量项系数确定 | 第66页 |
·学习率的确定 | 第66页 |
·网络的训练与验证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不足和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工作 | 第77-78页 |
1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
2 进行的科研工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