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肿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光热治疗 | 第11-13页 |
1.2.2 基因治疗 | 第13-14页 |
1.2.3 传统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1.2.4 靶向药物治疗 | 第15-16页 |
1.3 化学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1 阿霉素 | 第16-17页 |
1.3.2 5 -氟尿嘧啶 | 第17页 |
1.3.3 环磷酰胺 | 第17-18页 |
1.3.4 紫杉醇 | 第18页 |
1.3.5 顺铂 | 第18-19页 |
1.4 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4.1 聚合物胶束 | 第19-20页 |
1.4.2 树枝状大分子 | 第20-21页 |
1.4.3 脂质体 | 第21-25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2.1.2 无水试剂的脱水过程 | 第28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2 疏水阿霉素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 阿霉素荧光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9页 |
2.4 有机无机复合脂质的制备 | 第29页 |
2.5 复合脂质纳米圆盘的制备 | 第29-30页 |
2.6 阿霉素复合脂质纳米圆盘的制备 | 第30页 |
2.7 药物性能的测定 | 第30-31页 |
2.7.1 阿霉素复合脂质纳米圆盘包封率计算 | 第30-31页 |
2.7.2 阿霉素复合脂质纳米圆盘载药量计算 | 第31页 |
2.7.3 阿霉素复合脂质纳米圆盘体外释放性能研究 | 第31页 |
2.8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1-32页 |
2.9 免疫原性实验 | 第32-33页 |
2.9.1 体外骨骼树突状细胞的增殖活化 | 第33页 |
2.9.2 体外 T 细胞的增殖活化 | 第33页 |
2.10 表征方法 | 第33-35页 |
2.10.1 核磁氢谱分析 | 第33页 |
2.10.2 扫描电镜表征 | 第33页 |
2.10.3 透射电镜表征 | 第33-34页 |
2.10.4 粒径大小分析 | 第34页 |
2.10.5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页 |
2.10.6 荧光检测 | 第34-35页 |
第3章 阿霉素复合脂质纳米圆盘的制备与表征 | 第35-41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疏水阿霉素的制备 | 第35页 |
3.3 阿霉素荧光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5-37页 |
3.4 复合脂质纳米圆盘的制备和表征 | 第37-38页 |
3.5 阿霉素复合脂质纳米圆盘的制备和表征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阿霉素复合脂质纳米圆盘的性质研究 | 第41-50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阿霉素复合脂质纳米圆盘包封率与载药量的测定 | 第41-43页 |
4.3 阿霉素复合脂质纳米圆盘的稳定性研究 | 第43页 |
4.4 阿霉素复合脂质纳米圆盘的体外释放性能研究 | 第43-44页 |
4.5 阿霉素复合脂质纳米圆盘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44-46页 |
4.5.1 空白的复合脂质纳米圆盘的细胞毒性 | 第44-45页 |
4.5.2 阿霉素复合脂质纳米圆盘的细胞毒性 | 第45-46页 |
4.6 免疫原性实验 | 第46-48页 |
4.7 体内生物相容性研究 | 第48-4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