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近代黄河三角洲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4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1-13页
        1.2.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4-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7页
2 近代黄河三角洲概况第17-19页
    2.1 地理位置第17页
    2.2 自然地理概况第17-19页
        2.2.1 地形地貌第17-18页
        2.2.2 气候水文第18页
        2.2.3 植被土壤第18-19页
3 研究方法第19-28页
    3.1 CASA模型计算方法第19-22页
        3.1.1 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计算第19-20页
        3.1.2 光能转化率计算第20-22页
    3.2 遥感影像预处理方法第22-23页
        3.2.1 辐射定标第22页
        3.2.2 大气校正第22-23页
        3.2.3 几何校正第23页
    3.3 遥感影像植被分类方法第23-26页
        3.3.1 监督分类法第23-24页
        3.3.2 非监督分类法第24-25页
        3.3.3 人工解译法第25页
        3.3.4 其它分类方法第25-26页
    3.4 气象数据处理方法第26-27页
        3.4.1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第26页
        3.4.2 留一交叉验证法第26-27页
    3.5 植被NPP精度验证方法第27-28页
        3.5.1 估算值与实测值比较第27页
        3.5.2 不同模型估算值比较第27-28页
    3.6 植被NPP相关性分析法第28页
4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28-34页
    4.1 数据来源第28-33页
        4.1.1 遥感数据第28-31页
        4.1.2 野外数据第31-32页
        4.1.3 气象数据第32-33页
    4.2 数据的预处理第33-34页
        4.2.1 遥感数据预处理第33页
        4.2.2 野外数据预处理第33页
        4.2.3 气象数据预处理第33-34页
5 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NPP估算与分析第34-52页
    5.1 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分类第34-36页
        5.1.1 人机交互植被分类第34-35页
        5.1.2 植被分类精度验证第35-36页
    5.2 归一化植被指数提取第36-38页
        5.2.1 归一化植被指数空间变化分析第36-37页
        5.2.2 归一化植被指数时间变化分析第37-38页
    5.3 利用CASA模型估算植被NPP第38-39页
    5.4 植被NPP估算结果验证及评价第39-44页
        5.4.1 植被NPP估算值与实测值比较分析第39-42页
        5.4.2 植被NPP不同模型估算值比较第42-44页
    5.5 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NPP时空变化分析第44-49页
        5.5.1 植被NPP空间变化分析第44-45页
        5.5.2 植被NPP时间变化分析第45-48页
        5.5.3 不同植被NPP变化分析第48-49页
    5.6 近代黄河三角洲冬小麦NPP估算与评价第49-52页
        5.6.1 冬小麦种植区域提取第50页
        5.6.2 冬小麦种植区域提取精度验证第50页
        5.6.3 冬小麦不同生长期NPP估算第50-52页
6 植被NPP敏感性与影响因子分析第52-60页
    6.1 植被NPP敏感性分析第52-55页
        6.1.1 植被NPP相对变化率第52-54页
        6.1.2 植被NPP敏感性区间第54页
        6.1.3 植被NPP敏感度第54-55页
    6.2 植被NPP影响因子分析第55-60页
        6.2.1 植被NPP与水分条件第55-57页
        6.2.2 植被NPP与盐分条件第57-58页
        6.2.3 植被NPP与人类活动第58-6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0-63页
    7.1 主要结论第60-61页
    7.2 存在问题第61页
    7.3 研究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河三角洲感潮河段COD测定方法的校正及应用
下一篇:印度碳排放量峰值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