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四维牵引前后矢状位失衡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22页 |
第一节 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及关系 | 第12-16页 |
一、躯干矢状面平衡及其代偿 | 第12页 |
二、矢状位平衡的影像学参数 | 第12-15页 |
三、脊柱-骨盆各参数间关系及各自临床应用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腰椎管狭窄诊断与治疗方案 | 第16-20页 |
一、概述 | 第16页 |
二、病因病理 | 第16-17页 |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 第17-18页 |
四、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进展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总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2-27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一、合格研究对象的确立 | 第22页 |
二、病例来源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一、试验设计方案 | 第23页 |
二、分组流程 | 第23页 |
三、治疗措施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观测指标及疗效评价 | 第24-25页 |
一、观测指标 | 第24页 |
二、疗效观察指标 | 第24-25页 |
第四节 统计分析及质量控制 | 第25-26页 |
一、录入及分析 | 第25页 |
二、质量控制 | 第25-26页 |
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26页 |
第五节 试验设计流程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7-34页 |
第一节 一般情况 | 第27页 |
第二节 安全性评估 | 第27页 |
第三节 资料整理及统计学处理 | 第27-32页 |
一、基线对比 | 第27-28页 |
二、影像学参数对比 | 第28-30页 |
三、临床量表评分比较 | 第30-31页 |
四、各个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第四节 结果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4-38页 |
第一节 牵引作用机制 | 第34页 |
第二节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病理改变 | 第34页 |
第三节 疗效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第四节 四维牵引治疗的优势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附录 | 第44-4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