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人性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龚自珍人性论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渊源 | 第11-18页 |
1.1 时代背景 | 第11-12页 |
1.2 学术渊源 | 第12-18页 |
1.2.1 龚自珍人性论的考据学渊源 | 第12-14页 |
1.2.2 龚自珍人性论的今文经学渊源 | 第14-15页 |
1.2.3 龚自珍人性论的佛学渊源 | 第15-18页 |
第2章 龚自珍人性论的内容 | 第18-27页 |
2.1 精神不灭,变造天地 | 第18-20页 |
2.2 性无善恶,善恶后起 | 第20-22页 |
2.3 人皆有私,有私合理 | 第22-24页 |
2.4 重乎人情,贵乎童心 | 第24-27页 |
2.4.1 尊情说 | 第24-25页 |
2.4.2 童心说 | 第25-27页 |
第3章 龚自珍人性论的两个特质 | 第27-31页 |
3.1 崇尚心力 | 第27-29页 |
3.2 推崇自我 | 第29-31页 |
第4章 龚自珍的人性论与他的社会变革思想 | 第31-37页 |
4.1 龚自珍的衰世论及其特点 | 第31-32页 |
4.2 被禁锢的人性与衰世人才的匮乏 | 第32-35页 |
4.3 变革社会首在解放人性 | 第35-37页 |
第5章 龚自珍人性论的先进性与不足 | 第37-41页 |
5.1 龚自珍人性论的先进性 | 第37-39页 |
5.1.1 突破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 第37页 |
5.1.2 突破形而上道德哲学传统 | 第37-38页 |
5.1.3 揭示个体的主体性地位 | 第38-39页 |
5.1.4 开启近代中国唯意志论的先河 | 第39页 |
5.2 龚自珍人性论的不足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