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1.1 本实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渭河流域概括及有机污染现状 | 第13-15页 |
1.2.1 渭河流域概括 | 第13-14页 |
1.2.2 渭河河水有机污染现状 | 第14-15页 |
1.3 十氯联苯简介 | 第15-20页 |
1.3.1 多氯联苯的特点 | 第15-16页 |
1.3.2 《斯德哥尔摩公约》削减和淘汰的 12 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第16-17页 |
1.3.3 十氯联苯的结构与性质 | 第17-18页 |
1.3.4 多氯联苯对环境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5 十氯联苯对生物和人体的危害 | 第19-20页 |
1.4 多氯联苯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 多氯联苯的处理处置方法 | 第22-27页 |
1.5.1 封存、填埋法 | 第22页 |
1.5.2 高温焚烧法 | 第22页 |
1.5.3 物理、化学法处理与处置 | 第22-25页 |
1.5.4 光、电、热及其它降解方法 | 第25-26页 |
1.5.5 微生物降解法 | 第26-27页 |
1.6 微生物法降解多氯联苯 | 第27-28页 |
1.6.1 微生物主要特点 | 第27页 |
1.6.2 微生物对多氯联苯的作用方式 | 第27-28页 |
1.7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8-30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1.7.3 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0-39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0-3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1页 |
2.2 实验检测方法及标准曲线绘制 | 第31-34页 |
2.2.1 实验检测方法 | 第31-32页 |
2.2.2 十氯联苯浓度-峰面积标准曲线绘制 | 第32-33页 |
2.2.3 微生物浓度-吸光度标准曲线绘制 | 第33-3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4-39页 |
2.3.1 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 | 第34-35页 |
2.3.2 微生物的驯化 | 第35页 |
2.3.3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 第35-36页 |
2.3.4 十氯联苯优势菌种的筛选 | 第36页 |
2.3.5 十氯联苯检测方法 | 第36页 |
2.3.6 影响十氯联苯降解的几个因素 | 第36-37页 |
2.3.7 十氯联苯优势菌种的降解性能研究 | 第37-38页 |
2.3.8 微生物降解十氯联苯的过程分析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十氯联苯优势菌种的筛选 | 第39-42页 |
3.1 微生物的驯化 | 第39页 |
3.2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优势菌种的筛选 | 第39-42页 |
3.2.1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 第39-40页 |
3.2.2 不同菌株对十氯联苯的降解性能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十氯联苯优势菌种的影响因素与降解特性 | 第42-51页 |
4.1 影响十氯联苯降解的几个因素 | 第42-47页 |
4.1.1 辅助碳源对优势菌种降解的影响 | 第42-43页 |
4.1.2 微生物接种量对优势菌种降解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3 底物浓度对优势菌种降解的影响 | 第44-45页 |
4.1.4 不同温度对优势菌种降解的影响 | 第45-46页 |
4.1.5 不同 pH 对优势菌种降解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 十氯联苯优势菌种的降解性能研究 | 第47-49页 |
4.2.1 优势菌种在最适条件下的降解效果 | 第47-48页 |
4.2.2 菌株 C1、C2 混合后在最适条件下混合的降解效果 | 第48-49页 |
4.3 微生物降解十氯联苯的过程分析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